成语拼音:sú bù kě nài
成语解释:庸俗得使人受不了。俗:庸俗;耐:忍受。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俗不可耐
英文翻译:too vulgar to be endured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耐:受得住;禁得起:耐烦。耐用。耐火砖。吃苦耐劳。锦纶袜子耐穿。
“俗不可耐”到底啥意思?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有人为了拍短视频,硬是把网络热梗、土味情话、夸张滤镜全堆在一起,观众看了直呼“辣眼睛”。这种为了博眼球不顾美感的操作,就像往火锅里倒可乐,混搭得让人头皮发麻。
为什么人们讨厌俗不可耐的东西?有个真实案例:某直播间主播穿着荧光绿西装,用扩音喇叭喊着“九块九买黄金”,背景音乐还是十年前的口水歌。这种过度迎合低级趣味的场景,就像把剩菜反复回锅——再加热也掩盖不了陈腐味。
遇到俗不可耐的情况怎么办?我家楼下新开的奶茶店就是个典型。他们用LED灯拼出“网红打卡圣地”六个大字,结果红配绿的灯光照得路人像在拍鬼片。其实只要把灯箱亮度调低30%,换成暖色调,立马就能摆脱“廉价感”。这说明俗气往往源自用力过猛。
俗不可耐和接地气有啥区别?看菜市场的大妈们就知道答案。她们用塑料袋当钱包很真实,但要是给塑料袋镶金边挂上流苏,那就变味了。真正打动人的俗常生活,就像清蒸鱼只需要葱姜——保留本味才是关键。
有个有趣发现:十年前被骂“俗气”的亮片外套,如今在复古风潮里反而成了时尚单品。这说明俗与不俗的界限在流动,就像老家腌酸菜的缸子,搁在灶台边是土气,摆在美术馆就成了装置艺术。
最后分享个观察:某连锁餐厅把《蒙娜丽莎》复制画和财神爷供桌摆在一起,本想搞中西合璧,结果成了文化大杂烩。其实跨界创新就像调鸡尾酒,胡乱混搭只会得到一杯“四不像”,找准平衡点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