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 ér bù shí
成语解释:华;同“花”;开花;实:结果实。光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里空虚;有名无实。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華而不實
英文翻译:be flashy without substance
华:[huá]1.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2.精英:精华。含英咀(jǔ)华。3.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4.繁盛:繁华。荣华富贵。5.奢侈:浮华。奢华。6.指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华裔。华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华工。7.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8.头发花白:华发(fà)。华颠(指年老)。9.指时光:年华。韶华。[huā]古同“花”,花朵。[huà]1.〔华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2.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实:1.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实心儿。把窟窿填实了。2.真实;实在(跟“虚”相对):实话。实心眼儿。实事求是。3.实际;事实:失实。名实相副。4.果实;种子:芡实(鸡头米)。开花结实。5.姓。
说到“华而不实”,许多人会联想到包装精美的礼盒,打开后却发现内容平平无奇。比如有人花大价钱买了个新潮电子产品,结果功能还不如旧款实用。这时候你会不会想:为什么总有人被外表迷惑?其实这和人性中对“视觉优先”的偏好有关——我们的大脑总是不自觉地被亮眼的东西吸引。
举个例子,某网红奶茶店用霓虹灯、花瓣墙打造出梦幻场景,顾客排长队拍照发朋友圈,但喝过的人却吐槽“甜得发齁”。这算不算华而不实?答案显而易见。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个问题:当形式大于内容时,短期热度能否转化为长期口碑?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职场中也有类似情况。有人简历上堆砌“赋能”“抓手”“闭环”等流行术语,面试时却讲不出具体案例。这时候面试官可能会警觉:这份光鲜的简历是真金白银还是镀金纸片?个人认为,这种包装式表达反而暴露了专业深度的欠缺。毕竟,真正扎实的能力就像老火慢炖的汤,香气自然外溢。
有趣的是,现在连知识分享领域都出现“华而不实”的影子。某些短视频把复杂理论包装成“三分钟看懂量子力学”,配上酷炫动画和激昂音乐,观众看完只记得画面特效。这引发思考:简化传播和失真传播的界限在哪里?或许关键在于是否保留核心逻辑,而非单纯追求形式新颖。
生活中如何避免掉入“华而不实”的陷阱?不妨试试“剥洋葱法”:遇到吸引眼球的事物时,主动揭开表层看实质。比如选购家电时,先查参数再比价格;选择学习课程时,先看课程大纲再判断师资。这种方法就像给眼睛装上“透视镜”,帮助我们穿透华丽包装看清本质。
最后想说的是,华而不实现象本身也是面镜子。它既照出商家急功近利的浮躁,也映射消费者贪快求简的心态。当我们开始重视“实”的价值时,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好东西,往往低调得像块未经打磨的璞玉,需要用心才能发现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