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à hǎi lāo zhēn
成语解释:在大海里捞一枚针。比喻范围大;没有线索;事情很难办成。含有白费力气之意。
成语出处:明 王錂《春芜记 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中
繁体字形:大海撈針
英文翻译:look for a needle in a bottle of hay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捞:1.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打捞。捞饭。捞鱼。2.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趁机捞一把。3.顺手拿:披上衣服,捞起铁锹就走。
针:1.缝衣物用的工具,细长而小,一头尖锐,一头有孔或钩,可以引线,多用金属制成:绣花针。缝纫机针。2.细长像针的东西:松针。指南针。表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3.针剂:防疫针。打针。4.中医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属针:银针。毫针。5.中医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穴位刺入体内医治疾病:针灸。6.姓。
哎哟,这“大海捞针”的成语可真是形象啊!说白了,就是形容找东西像在汪洋大海里找根针一样难嘛。比如有一次,我朋友在几百页的合同里翻找一行小字,急得直挠头:“这简直比大海捞针还累!”你猜怎么着?最后他用Ctrl+F搜索功能,两秒搞定。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有工具,人还是会用“大海捞针”形容困难?其实啊,这成语强调的是问题的“量级差异”——当目标太小而范围太大时,光靠人力确实像在跟概率较劲。
再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前阵子刷到个新闻,考古队要从几十吨的黄土堆里筛出战国时期的玉器碎片。有个队员边筛边念叨:“这活儿比大海捞针还磨人!”你细品,这种情境下,科技手段能完全替代人工吗?还真不一定——有些精细活得靠经验和眼力,这时候成语里的无奈感就特别真实。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金属探测仪啊、AI图像识别啊,倒是让很多“捞针”的事变简单了。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个有趣的对比。以前老辈人总说“找对象就像大海捞针”,现在年轻人用社交软件唰唰划拉,一天能见几十个匹配对象。你看,时代变化是不是在重新定义“针”和“海”的比例?但话又说回来,选择太多反而容易挑花眼,这时候“精准筛选”又成了新的“捞针”难题。所以说啊,这成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套用在各种“稀缺资源寻找”的场景里。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是它自带画面感。就像上周我整理老照片,想在相册堆里找一张童年照,翻了三小时愣是没找着。当时真想来句:“这可比大海捞针费劲多了!”不过后来发现,有时候“针”可能就在手边——原来照片夹在旧书里了。你看,这种戏剧性的反转,反而让成语的使用多了层幽默意味。
说到底,“大海捞针”不仅是形容难度,更像在提醒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换个思路可能比埋头苦干更有效。就像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找准方法才能让茫茫大海缩成一方池塘嘛。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先深呼吸,说不定“针”早就悄悄浮出水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