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èn rù gǔ suí
成语解释:从骨髓里仇恨某人某事。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对人痛恨到极点
繁体字形:恨入骨髓
英文翻译:hate to the marrow
恨:1.仇视;怨恨:仇恨。恨之入骨。2.懊悔:悔恨。遗恨。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髓:1.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骨髓。敲骨吸髓。2.像髓的东西:脑髓。石髓。3.事物的精华部分:精髓。神髓。4.植物茎的中心部分。
“恨入骨髓”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明朝末年,有位将军得知叛徒害死自己全家,咬牙切齿道:“此仇不共戴天,已恨入骨髓。”短短八个字,把那种浸透骨血的深仇大恨说得明明白白。
有人问:这和普通讨厌有啥区别?好比被蚊子叮和中毒箭的区别。普通矛盾像屋檐漏水,擦擦就干;恨入骨髓则如同墨汁染衣,任你搓洗百遍也褪不去印子。就像《红楼梦》里尤三姐被贾珍欺辱后,宁可血溅当场也不愿苟活,这种决绝背后正是刻骨之恨。
现代生活里有没有这种情况?公司里老张被合作方骗光积蓄,现在见着对方名字就青筋暴起。同事劝他看开些,他却说:“那骗子让我家孩子住院费都没着落,这恨是融在骨头缝里的。”这种例子告诉我们,当伤害触及生存底线时,怨恨就会升级为嵌入生命本能的敌意。
有意思的是,心理学研究显示,极端仇恨往往与曾经深度信任有关。就像把铁块烧得通红再淬火,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我见过最唏嘘的案例:女儿发现父亲二十年前外遇间接害死母亲,明明该是最亲的人,现在连父亲葬礼都不肯参加。这种由爱转恨的撕裂感,比陌生人的伤害痛苦百倍。
换个角度看,恨入骨髓其实是把双刃剑。它能让人爆发出惊人毅力,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但更多时候像慢性毒药,腐蚀着恨者自己的心灵。有位前辈说得好:“抱着仇恨过日子,就像揣着块烧红的炭想烫伤别人,最后灼伤的是自己的手掌。”
如何在现实里处理这种情绪?有个企业家朋友的做法值得借鉴。他被合伙人坑掉公司后,花了三年时间收集证据维权,期间坚持健身、读书、做公益。法庭胜诉那天他说:“我现在终于能平静地喝咖啡了,恨意不该成为生活主旋律。”这种化恨意为动力的智慧,或许是我们面对深仇大恨时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