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rén zhī jǔ
成语解释: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5章:“他过去在学校里的一些小小的‘惊人之举’,完全出于性格本身所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壮举
繁体字形:驚人之舉
英文翻译:Amazing move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什么是“惊人之举”?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超出常人预期、让人眼前一亮的行动。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不费一兵一卒化解危机,这种以智取胜的策略就是典型的惊人之举。
现代生活中也有类似案例。2018年特斯拉将跑车送上太空,既完成了火箭回收测试,又让全球观众记住了这个品牌。有人问:“企业为什么要做这种看似‘浪费钱’的事?”其实这正是用视觉冲击打破传统广告逻辑,用出格行动引发讨论——当所有人都在猜测下一步时,行动本身已变成传播载体。
个人认为惊人之举的核心在于“预期差”。就像邻居张叔突然辞职开烘焙坊,亲戚们都说“太冒险”,三年后他的手工饼干却成了网红产品。关键在于行动背后是否有扎实准备,突如其来的表象下往往藏着长期积累。就像成语本身自带戏剧张力,但支撑这份张力的从来都是看不见的台下功夫。
为什么有些惊人之举能成功,有些却沦为笑谈?观察发现分水岭在于“后续动作”。某手机品牌曾用无人机编队拼出巨型LOGO引发惊叹,但后续产品迭代乏力,反而留下“只会搞噱头”的印象。真正的突破性行动需要像接力赛,第一棒吸引注意后,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第二棒、第三棒跟上。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惊人之举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它像平静湖面投入的石子,涟漪能触达平时难以企及的角落。但需要注意的是,追求震撼效果的同时要守住底线,去年某网红为博眼球伪造街头实验,最终流量反噬就是反面教材。突破常规不等于突破底线,这个认知误区值得警惕。
下次遇到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行动打开了哪些新可能?”就像第一个在街头涂鸦的艺术家,当时被视作破坏公物,如今街头艺术却成为城市文化名片。惊人之举的价值,有时需要拉开时间维度才能看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