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ūn hūn chén chén
成语解释:形容头脑迷糊,神志不清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状语、补语;指人的头脑
繁体字形:昬昬沉沉
英文翻译:have dizzy spells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沉:1.(在水里)往下落(跟“浮”相对):石沉大海。星沉月落,旭日东升。2.物体往下陷:地基下沉。3.使降落;向下放(多用于抽象事物):沉下心来。沉得住气。把脸一沉。4.(程度)深:沉醉。沉痛。睡得很沉。5.分量重:箱子里装满了书,很沉。6.感觉沉重(不舒服):胳膊沉。头沉。“沈”
沉:1.(在水里)往下落(跟“浮”相对):石沉大海。星沉月落,旭日东升。2.物体往下陷:地基下沉。3.使降落;向下放(多用于抽象事物):沉下心来。沉得住气。把脸一沉。4.(程度)深:沉醉。沉痛。睡得很沉。5.分量重:箱子里装满了书,很沉。6.感觉沉重(不舒服):胳膊沉。头沉。“沈”
“昏昏沉沉”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比如有人熬了通宵追剧,第二天上班时眼皮打架、脑袋发懵,同事问“你怎么了”,他摆摆手说:“别提了,今天整个人昏昏沉沉的。”这种状态像被裹在棉花里,明明想集中精神,思绪却像没信号的电视屏幕飘着雪花。
有人可能会问:“昏昏沉沉和单纯的困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周末补觉到中午,刚醒时迷迷糊糊叫“困”,但如果是连续三天加班到凌晨,工作时对着电脑屏幕两眼发直,键盘声都变得遥远——这就成了“昏昏沉沉”。它更像一种持续的低电量模式,不仅身体累,精神也像蒙了层雾。
生活中哪些场景容易让人昏昏沉沉?我在地铁上见过穿校服的中学生,书包带子滑到胳膊肘,脑袋随着车厢晃动一点一点,手里还攥着没背完的单词本。这种“硬扛式努力”反而会降低效率,就像手机开省电模式跑大型游戏,越跑越卡。
有意思的是,昏昏沉沉的状态有时会带来意外灵感。某次我写方案写到凌晨三点,思维已经像生锈的齿轮,干脆去冲了个澡。热水淋下来的瞬间,突然想通了一个卡壳两小时的问题。过度清醒时绷紧的神经,反而在放松时打开了新视角。
如何打破昏昏沉沉的恶性循环?试过把风油精涂在手腕,结果辣得原地跳脚;也试过定十个间隔五分钟的闹钟,最后变成烦躁地关闹钟。后来发现最管用的是拉开窗帘晒五分钟太阳,或者把工作任务切成25分钟的小块,就像给生锈的机器一点点涂润滑油。
现代人总把“高效”挂在嘴边,却常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上周咖啡馆里遇见个穿西装的男士,面前摆着三台设备,咖啡杯沿留着口红印,他对着手机喃喃自语:“这批数据今晚必须…”可泛青的眼圈和僵硬的肩膀,早把他的真实状态出卖得明明白白。
黄昏时分最容易产生昏昏沉沉的错觉。夕阳把云染成橘子色,空调外机嗡嗡响,手头的工作还剩最后一小节。这时候特别容易走神,想着晚餐吃什么,或者回忆童年某个相似的夏日傍晚。这种微醺般的状态,或许正是大脑在高压中的自我保护机制。
有朋友说:“我每天靠五杯咖啡续命。”但观察发现,他每喝完一杯就得多去两次洗手间,回来时扶着门框深呼吸的样子,活像棵被晒蔫的绿萝。依赖外物提神就像借钱度日,不如从根源调整睡眠周期——虽然这道理谁都懂,做到的人却像早高峰地铁上的空座位一样稀少。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我们说“昏昏沉沉”时,到底在描述客观状态,还是表达对某种生活节奏的抗议?晨会上强打精神的打工人,课间趴成一片的学生党,深夜刷手机停不下的大拇指……或许这个成语早已超出字典释义,成了现代人共有的生存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