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ò làn bù kān
成语解释: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一时风气大变,没有一个不是穿的极破烂不堪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破爛不堪
英文翻译:in shreds and patches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烂:1.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烂泥。稀粥烂饭。2.腐烂;破碎:烂苹果。回收废铜烂铁。3.形容程度深:烂醉如泥。烂熟于胸。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堪:1.可;能:堪当重任。堪称楷模。2.能忍受;能承受:难堪。不堪凌辱。3.姓。
“破烂不堪”这个成语怎么用才合适?先来看个例子:老张家的沙发用了二十年,表面磨得发亮,弹簧都从垫子里钻了出来,真可谓破烂不堪。这里既描述了物品的陈旧,又带出了岁月的痕迹。
有人问:“破烂不堪只能形容物品吗?”其实不然。比如某座废弃工厂,墙皮脱落、铁门生锈,同样可以说它破烂不堪。甚至能引申到抽象事物——比如“这份计划书改了几十遍,已经被批得破烂不堪”。瞧,适用范围还挺广的!
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破旧”或“残破”?关键在于程度差异。记得去年参观古镇,导游指着明代民居说:“这些梁柱虽显破旧,但结构依然稳固。”而隔壁那间坍塌的柴房,才真正称得上破烂不堪。程度不同,用词自然有别。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上周整理旧物时,翻出学生时代的帆布书包,带子缝补过三次,内衬布满墨水渍。母亲说“这么破烂不堪还留着干嘛”,我却觉得每处破损都藏着故事。可见同一事物,不同视角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判断。
有趣的是,某些场合用这个词反而能制造反差。比如描写流浪猫:“它虽然皮毛破烂不堪,眼睛却亮得像星星。”这种对比既突出困境,又暗含希望,比单纯描写凄惨更有感染力。
下次见到老旧物件时,不妨多观察细节。斑驳的漆面、脱线的边角、氧化变色的金属部件...这些具象特征能让“破烂不堪”的形容更鲜活。毕竟生动的描述,永远比笼统的形容词更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