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ò bù dé yǐ
成语解释:迫:逼迫;已:停止;结束。逼得毫无办法;不得不如此。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上》:“将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情愿
繁体字形:迫不得已
英文翻译:have no alternative against one's will
迫:[pò]1.压制;硬逼:迫使。2.接近:迫近。3.急促:急迫。从容不迫。[pǎi]〔迫击炮〕一种火炮。用座钣承受后坐力,身管短,构造简单,重量较轻,初速小,主要用于高射界射击,射角通常在45˚以上,弹道弯曲,适用于射击遮蔽物后的目标和水平目标。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得:[dé]1.得到(跟“失”相对):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2.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得六。五减一得四。3.适合:得用。得体。4.得意:自得。5.完成:饭得了。衣服还没有做得。6.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7.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得,这一张又画坏了!8.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9.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得完。[de]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多见于早期白话):出得门来。[děi]1.助动词。需要: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无须”或“不用”,不说“不得”。3.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4.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得。
已:1.停止:争论不已。2.副词。已经:早已知道。3.文言副词。太:不为已甚。吾得仲父已难矣。4.后来;不多时:其母…见长蛇数丈入榻下,已忽不见。5.古又同“以”。
“迫不得已”这个词,你用过吗?比如朋友突然找你借钱,你手头也紧,但对方急着看病,你只能咬牙转钱。这时候说一句“实在是迫不得已”,对方立刻懂了你的难处。为什么人会有“迫不得已”的时刻?其实多数时候是现实条件卡着脖子,让人没得选。
工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同事小张熬夜改方案到凌晨四点,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客户突然推翻全部设计,明天就要交付,迫不得已啊。”这种被截止日期追着跑的体验,职场人都不陌生。但换个角度看,高压环境反而逼出了人的潜力——小张的新方案最后拿到了年度创新奖。
历史故事里藏着更生动的案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世袭爵位,触动贵族利益。有人问商鞅为何下手这么狠,他说:“秦国积弱已久,迫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大家都知道,变法让秦国成了最终赢家。这说明有时候主动选择的“迫不得已”,反而能打开新局面。
有人质疑:难道所有妥协都能用“迫不得已”当借口?当然不是。记得邻居王叔戒烟失败,总说“应酬场合迫不得已”。这种自我欺骗式的说辞,本质上是对问题的逃避。真正的迫不得已,应该像暴雨天收留流浪狗的老夫妇——他们本没有义务,但良心的重量压过了现实的困难。
说到个人体会,去年自驾游遇到山体滑坡,我们五个陌生人挤在车里过夜。开始大家尴尬得脚趾抠地,后来不知谁说了句“咱们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交情”,瞬间打破坚冰。现在回想,被迫共处的经历反而成就了特别的缘分。生活有时候就像开盲盒,你以为的困境,拆开可能是惊喜。
下次遇到看似无解的局面,不妨先放下焦虑。观察周围有没有隐藏的转机,或者试着把限制条件当作创意触发器。毕竟老祖宗造“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话时,大概也经历过不少“迫不得已”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