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à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yǐ cí hài yì

成语解释: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文章

繁体字形:不以詞害意

英文翻译:Do not harm the meaning with words

不以词害意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词:1.(词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害:1.祸害;害处(跟“利、益”相对):灾害。虫害。为民除害。吸烟对身体有害。2.有害的(跟“益”相对):害虫。害鸟。3.使受损害:害人不浅。你把地址搞错了,害得我白跑了一趟。4.杀害:在数日前被害。5.发生(疾病):害眼。害了一场大病。6.又同“”hé。

意:1.意思:来意。2.愿望:满意。3.料想:出其不意。4.事物流露的情态:春意。5.意大利的简称。

成语评论

哎哟喂,说到“不以词害意”这成语,估计不少人会挠头。说白了,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别让华丽的词藻掩盖了真实意图,对吧?举个栗子,有人写文章时堆砌一堆生僻字,结果读者看得云里雾里,这就叫“为了秀文采,反而丢了重点”——你懂的,典型的“以词害意”。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总有人忍不住要炫技呢?害,这就像穿衣服非要戴十条项链,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有钱。比如“买椟还珠”这故事,盒子再精美,珍珠才是主角啊!同样的道理,表达的核心是信息本身,不是包装它的外壳。说白了,咱们得学会“用词不抢戏”。

举个例子,老王给领导汇报项目,非要拽文言文:“此乃天时地利人和之机也……”领导直接打断:“说人话!”你看,这就是没拿捏好“词”和“意”的平衡。换成大白话:“这次机会难得,咱们得抓紧!”是不是更直接有效?所以说啊,好表达得像白开水,解渴才是王道。

不过有人会杠:那文采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关键得看场合。比如写诗讲究意境,这时候词藻就是加分项;但写操作手册要是玩隐喻,用户估计得骂街。这就像做菜,生日蛋糕得裱花,但炒青菜非要雕个萝卜花,反而显得多余。说白了,分寸感才是高级技能。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个现象。现在短视频里动不动就“绝绝子”“yyds”,这些网络热词用多了,反而让人忘记原本想表达啥。比如夸道菜好吃,除了“绝绝子”难道没别的形容词了?这波操作,算不算新时代的“以词害意”?你细品。

个人觉得啊,语言本质是工具,别让它反过来绑架我们。就像用手机拍照,滤镜可以加,但别把原图都P得亲妈都不认识。毕竟真实的信息传递,永远比表面的华丽更重要。下次写东西时不妨自问:我这词儿是帮人理解,还是纯粹显摆?问完再下笔,保准少踩坑。

最后唠叨一句,语言环境在变,但沟通的本质不变。与其纠结“怎么说高级”,不如先想清楚“想说什么”。就像老话说的,鞋子合脚最重要,镶金带钻的鞋要是磨破脚后跟,那可真叫得不偿失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