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ài
  • z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yǐ cí hài zhì

成语解释: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文章

繁体字形:不以辭害志

英文翻译:Do not harm the will with words

不以辞害志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害:1.祸害;害处(跟“利、益”相对):灾害。虫害。为民除害。吸烟对身体有害。2.有害的(跟“益”相对):害虫。害鸟。3.使受损害:害人不浅。你把地址搞错了,害得我白跑了一趟。4.杀害:在数日前被害。5.发生(疾病):害眼。害了一场大病。6.又同“”hé。

志: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2.志气;意志:人穷志不短。3.姓。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志志。拿碗志一志。5.记:志喜。志哀。永志不忘。6.文字记录:杂志。县志。《三国志》。7.记号:标志。

成语评论

哎,说到“不以辞害志”这个成语,大家是不是有点懵?说白了,它就是说别因为别人说话的方式不好听,就忽略了人家真正的意图。比如说,同事跟你讨论项目方案,虽然语气冲了点,但提出的建议其实挺靠谱的。这时候要是光顾着生气,反而可能错过好点子,你说亏不亏?

那问题来了:为啥人容易“以辞害志”呢?说白了,咱们大脑天生喜欢挑刺儿。别人说话带刺、用词不讲究,咱下意识就会觉得“这人态度不行”。可仔细想想,如果对方说的内容有道理,纠结表达方式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举个栗子,网上有人用方言发帖吐槽社会现象,虽然语法乱七八糟,但反映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这时候要是光嘲笑人家文笔,反而容易错过重点。

再唠个实际场景。比如老师批改作文,看到学生堆砌华丽辞藻却逻辑混乱,这时候该咋办?按“不以辞害志”的思路,是不是该先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容词,重点看看文章的核心观点有没有价值?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教咱们要抓住西瓜别光捡芝麻嘛!

不过啊,我倒是觉得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特别有现实意义。现在短视频、朋友圈各种信息轰炸,大家看东西动不动就“三秒定生死”。那些包装精美但内容空洞的东西反而更容易火,这不就是典型的“以辞害志”吗?所以老话说得好啊,看人看事都得扒开表面看里子,这才是真本事。

最后唠句实在的,下次遇到别人说话不好听,或者看到什么夸张的广告文案,咱不妨先深呼吸,把注意力从“怎么说”转移到“说什么”上。毕竟,形式再漂亮也比不过实实在在的内容,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