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jié zhī lùn
成语解释:比喻肤浅的见解。
成语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话·扬子》:“雄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吴楚谮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自谦等
繁体字形:目睫之論
英文翻译:superficial view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睫:睫毛,眼睑边缘的细毛:目不交睫。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目睫之论”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眼睛只能看到睫毛范围内的东西”,常用来形容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有些决策看似合理,结果却适得其反?”答案可能就在于决策者陷入了“目睫之论”——他们只关注眼前利益,忽略了长远影响。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老板为了快速提升业绩,要求团队加班赶工,甚至削减员工福利。短期看,项目进度确实加快了,但长期下来,员工士气低落、人才流失,反而拖累整体发展。这就是典型的“只顾睫毛下的一亩三分地,没看到三步外的陷阱”。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思维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其实这和人的认知习惯有关。就像韩非子说的故事:有人天天盯着睫毛看,反而看不清睫毛的形状。生活中,我们太关注细节时,就容易忽视整体。比如家长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却忘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结果孩子长大后缺乏应变能力。
这里有个有趣的矛盾点: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得很清楚”,但恰恰是这种自信导致了局限。就像用手机拍近景照片,焦距调得太近反而会让画面模糊。工作中,我曾见过同事为了完成KPI拼命优化某个指标,结果整个项目偏离了最初的目标。这种时候,“退后一步”反而能看清全局。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的“信息茧房”加剧了“目睫之论”的现象。算法推送让我们困在同质化信息里,就像给认知戴上了放大镜,只放大眼前关注的内容。要打破这种局限,可能需要主动接触不同观点,就像定期给思维做“视力检查”——站得远些,看得全些。
最后想说,成语虽古老,道理却常新。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看到的,是全部的真相吗?还是被自己的‘睫毛’挡住了视线?”这个简单的反思,或许就能帮你避开很多不必要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