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shí zhī lùn
成语解释: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无稽之谈
繁体字形:耳食之論
英文翻译:hear readily without comprehending what is heard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哎哟,最近总听人说“耳食之论”这个词,到底啥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形容那些没经过脑子、光靠耳朵听来的话就信以为真的观点。比如同事小王上周神秘兮兮地说“公司要裁员50%”,结果大伙儿人心惶惶,最后发现不过是老板随口提了句“优化结构”。您瞅瞅,这不就是典型的耳食之论嘛!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为啥大家总容易轻信这种话?”要我说啊,这事儿跟现在信息爆炸脱不了干系。咱们每天被各种消息轮番轰炸,谁有功夫挨个查证?再说了,有些传言听着还挺像那么回事——就像上周我妈转发的那条“吃香蕉配豆浆会中毒”,乍一听可不就把人唬住了?
不过话说回来,耳食之论真就一无是处吗?倒也未必。去年疫情刚放开那会儿,邻居老张在业主群说“药店口罩卖光了”,虽然当时听着像谣言,结果大家跑去一看还真没货了。所以关键得看信息源靠不靠谱,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要避免被耳食之论带偏,我自个儿有个土办法——遇事先问三个“真的假的?”。比如说前两天刷到个视频,说某明星偷偷捐了五千万,我立马去查了正规慈善机构的公示名单。您猜怎么着?压根没这档子事儿!这招虽然笨,但管用啊。
说到底,咱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既要保持开放心态,也得练就火眼金睛。就像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说的:“耳朵听来的话,得在脑子里转三圈再下锅。”这话糙理不糙,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儿:下次再听见什么惊人的消息,不妨先按住转发的小手。现在政府官网、权威媒体查证这么方便,动动手指就能辨真伪。记住了,咱的脑子可比耳朵金贵,可别让它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