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láo ér shí
成语解释:食:吃。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成语出处: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们掌柜的说,解放了不应当不劳而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不劳动而得
繁体字形:不勞而食
英文翻译:Eat without toil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劳:1.劳动:按劳分配。不劳而获。2.烦劳(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劳驾。劳您走一趟。3.劳苦;疲劳:任劳任怨。积劳成疾。4.功劳:勋劳。汗马之劳。5.慰劳:犒劳。劳军。6.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哎呦,说到“不劳而食”这成语,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躺着把钱赚了”——但现实哪有这么美啊!举个栗子,古时候有个故事,说某富家子弟天天吃喝玩乐,连米缸空了都不知道,最后饿得翻墙偷邻居家的饭。邻居叹气说:“你这不叫享受,叫不劳而食,迟早得栽跟头!”你看,天上掉的馅饼,吃多了可是会噎住的。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会“不劳而食”呢?说白了,要么是懒筋发作,要么是依赖成习惯。比如现代职场里,总有人把同事的功劳当自己的“外卖”,开会时张口就是“我们团队如何如何”,实际活儿全甩给别人干。这种人啊,就像踩着别人的影子走路,影子一消失,自己立马摔个四仰八叉。
不过啊,这事儿也不能一刀切。比如有些家庭里,父母拼命给孩子铺路,孩子习惯了伸手就拿,结果成了“啃老族”。你猜这时候该怪谁?要我说,双方都有责任——父母太宠,孩子太懵。就像养花,光浇水不晒太阳,根迟早得烂。
再比如现在流行的“躺平文化”,有人觉得这是对抗内卷的妙招,但仔细一琢磨,躺平不等于“不劳而食”啊!真正的躺平是降低欲望,而不是占别人便宜。你懂的,就像你饿的时候可以少吃点,但总不能抢别人碗里的肉吧?
话说回来,我小时候也干过“不劳而食”的事儿。记得有次偷懒不想写作业,抄了同桌的答案,结果老师当场让我俩站起来解释同一道题。那场面,简直比社死还尴尬!自打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捷径走多了,迟早得绕远路补回来。
说到底,“不劳而食”这事儿就像糖衣药片,甜头在前苦头在后。不过换个角度看,社会进步不也在解决这些问题吗?比如现在越来越多人提倡“按劳分配”,AI技术也让混日子的人无所遁形。所以啊,与其抱怨“不劳而食”的现象,不如把自己活成“多劳多得”的榜样——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