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ìng rì ér shí
成语解释: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郑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形容是非贫穷
繁体字形:並日而食
英文翻译:eat on alternate days
并:[bìng]1.合在一起:归并。合并。把三个组并成两个。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并蒂莲。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3.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两说并存。相提并论。4.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所谓团结并非一团和气。5.并且:我完全同意并拥护领导的决定。6.用法跟“连”相同(常跟“而”、“亦”呼应):并此而不知。并此浅近原理亦不能明。[bīng]山西太原的别称。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哎,你听说过“并日而食”这个成语吗?说白了,就是形容日子过得特别紧巴,两天才能凑合吃上一顿饭。比如老张最近创业失败,钱包比脸还干净,只能并日而食,硬撑到月底发工资。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饿肚子嘛,和普通省吃俭用有什么区别?”哎,区别可大了!这成语重点在“被动无奈”——不是不想吃,是实在没得选啊。
举个栗子,古代读书人进京赶考,路上盘缠不够,经常得并日而食。这时候有人要杠了:“那他们为啥不沿途打工?”你想想啊,科举三年一次,错过就得再等一千多天,换你舍得浪费时间打零工?所以说啊,这成语背后藏着古人对机会成本的权衡,跟咱现在抢限量球鞋通宵排队一个道理。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还有并日而食的情况吗?别说,还真有!前阵子我表妹备战考研,天天泡图书馆,经常两顿并一顿吃。但这跟古人的版本可不一样——她是主动选择用时间换效率,冰箱里其实塞满了代餐奶昔。你看,同一个成语,放到不同时代,内核早就升级换代了。
这里插句个人看法哈:现代人虽然不用饿肚子,但“精神食粮”的饥荒更可怕。多少人刷短视频到凌晨两点,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并日而食吗?把碎片信息当正餐,结果脑子越吃越饿。所以说啊,成语的生命力就在于能跟着时代变形,你说是不?
最后敲个黑板:下次用这个成语别光想着省饭钱。比如同事吐槽项目太赶,你可以来句“咱这是并日而食搞进度啊”,既点出工作强度,又带点苦中作乐的幽默感。记住了没?语言这玩意儿,活学活用才有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