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gēng ér shí,bù zhī ér yī
成语解释: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烧香吃茶。”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劳而获
繁体字形:不畊而食,不織而衣
英文翻译:Food without ploughing, clothes without weaving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耕:用犁翻地松土:耕田。机耕。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织:[zhī]1.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织布。编织。织女(a.织布、织绸的女子;b.指织女星)。棉织物。2.引申为构成:罗织罪名。3.用染丝织成的锦或彩绸:织锦。织文(即“织锦”)。织贝(织成贝文的锦)。[zhì]古同“帜”,旗帜。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衣:[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哎,说到“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这个成语,大家可能会先想到“躺平”或者“啃老族”之类的场景,对吧?比如古代那些靠收租过日子的地主,不用下地干活,粮食自动送上门;再比如现代某些富二代,不用自己打拼,家里早就安排好了一切。说白了,这类人就像是站在别人劳动成果上摘果子,自己却不用动手。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啊——这个成语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呢?其实啊,得看语境。比如《庄子》里提到“不耕而食”的圣人,是夸他们超脱世俗;但要是用来形容好吃懒做的人,那肯定带点批评的意思。你懂的,就像同一把刀,切菜是工具,伤人就是凶器了,全看怎么用。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吧。比如我有个朋友的表哥,毕业后五年没工作,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生活费全靠父母退休金。亲戚们背后都说他“不织而衣”,活脱脱成了家族里的反面教材。但反过来看,像某些投资人,他们虽然不亲自开公司,却通过资本运作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在现代社会反而被视作聪明钱生钱的门道。
话说回来,咱们得承认时代变了。以前“耕”和“织”是生存刚需,现在呢?知识付费、流量变现这些新玩法,可能让“不劳而获”有了新定义。比如网红直播带货,表面看着光鲜轻松,但人家背后得研究选品、维护粉丝、熬夜拍视频,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耕织”呢?
个人觉得啊,这个成语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如果像蜜蜂采蜜那样,既养活自己又传播花粉造福生态,那叫双赢;但如果像蝗虫过境,吃干抹净还不回馈,那迟早要遭反噬。所以啊,甭管时代怎么变,“付出与收获”的天平终究不能歪得太离谱。
最后插句题外话,现在有些年轻人喊着要“提前退休”,其实也是在探索新版的“不耕而食”。比如通过理财规划或发展副业,在年轻时就积累被动收入。这种模式如果能形成良性循环,或许能给传统劳动观念打开新思路呢。毕竟,谁不想活得轻松点?关键还是得找到那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