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 qīng
  • zhòng
  • huǎ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zhī qīng zhòng huǎn jí

成语解释:指人办事不知事情有主要的、次要的,急办的和可缓办的区别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办事没条理

繁体字形:不知輕重緩急

英文翻译:No sense of priority

不知轻重缓急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轻:1.重量小;负载力小。与“重”相对:轻如鸿毛。轻装。2.数量少;程度浅:年轻。轻伤不下火线。3.不用猛力:轻拿轻放。4.不重要:责任轻。5.不重视;不认真:轻视。轻率。6.不严肃:轻薄。7.轻松:轻音乐。

重:[zhòng]1.重量;分量:举重。这条鱼有几斤重?2.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重。工作很重。脚步很重。话说得太重了。3.程度深:情意重。病势很重。重伤。4.重要:重地。重任。5.重视:敬重。尊重。看重。器重。为人所重。重男轻女是错误的。6.不轻率:自重。慎重。持重。7.姓。[chóng]1.重复:重出。书买重了。2.重新;再:重逢。旧地重游。重写一遍。3.层:云山万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4.使重叠在一起;摞:把两领席重在一起。5.姓。

缓:1.迟;慢:迟缓。缓步。缓不济急。2.延缓;推迟:缓办。缓期。这事缓几天再说。3.缓和;不紧张:缓冲。缓急。4.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昏过去又缓过来。蔫了的花,浇上水又缓过来了。

急:1.急躁;着急:急性子。急着赶路。2.使着急:眼看要开演了,小王还不来,真急人。3.匆促;迅速。与“缓”相对:急促。水流很急。4.迫切;情况严重:急事。情况紧急。5.紧急严重的事情:救急。当务之急。6.热心做;热心帮助:急公好义。急人之难。

成语评论

哎,这“不知轻重缓急”的成语,说白了就是做事分不清主次,对吧?比如你朋友小王,明明第二天要交年终总结,结果他非拉着你通宵打游戏,嘴里还念叨“反正时间多的是”——你说这是不是典型的“不知轻重缓急”?

这时候你肯定想问:那这毛病到底有啥危害呢?举个栗子啊,就像做饭时煤气灶烧着水,你却蹲在客厅擦地板。结果水烧干了锅底糊了,地板倒是亮得能照镜子。这不就是没抓住重点,反而把重要事情搞砸了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啥总有人犯这个错呢?依我看呐,现代人天天被各种信息轰炸,手机叮咚一响就忍不住看消息,重要的工作反而拖到deadline。你说像不像那个掰玉米的猴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两手空空。

要破解这个困局,其实有个土办法。比如我表妹考研那会儿,直接把短视频APP卸了,书桌上贴个“先啃硬骨头”的便利贴。别说,这招还真管用——毕竟眼不见心不烦嘛,先把最难的任务解决了,剩下的都是小菜一碟。

说到底,分得清轻重缓急就像给生活装了个导航仪。你瞅那些职场老手,开会时永远先处理红色标记的紧急邮件;菜市场大妈都知道早市买鱼最新鲜。只要咱心里有个优先级列表,保准少走冤枉路,多省心呐!

最后悄摸说句掏心窝的话:这事儿吧,关键得练就“抓大放小”的火眼金睛。就像吃火锅要先涮毛肚,晾久了可就老咯。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不知轻重缓急的造句

  1. 造句 但如果只是集中注意力,却不知轻重缓急,那么虽可以保有品质,却不会有进展。
  2. 造句 肖克强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失态了的,怎么能那么的不知轻重缓急,把禹尧的底牌给掀翻了呢,极度抱歉地看着禹尧,不停地抱拳道歉。
  3. 造句 这不知轻重缓急的小娘皮,她居然…居然真的说了!“快跑!”。
  4. 造句 更有甚者,若某个学生因此而问询之,有些老师反会批评学生不知轻重缓急,不知用与无用的区别等等。
  5. 造句 有了详细计划,你才能够合理安排时间,也就不会无所事事,或做事不知轻重缓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