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wén bù wèn
成语解释: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也作“不问不闻”。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与漠不关心连用
繁体字形:不聞不問
英文翻译:not bother to ask questions or listen to what 's said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大伙儿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比如同事在讨论项目漏洞时,你低头刷手机假装没听见,这可不就是典型的“不闻不问”嘛!说白了,这种态度就像把脑袋埋进沙堆的鸵鸟——你以为躲开了麻烦,其实问题正在背后疯狂发酵呢。那为啥总有人选择当“透明人”呢?可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长期这样可是会变成职场小透明的哦。
记得老张家的熊孩子在学校打架那次吗?班主任连着三天打电话,老张愣是摁掉电话继续打麻将。哎哟喂,这种家长式的“不闻不问”简直是在孩子心里种仙人掌。你猜后来怎么着?那孩子现在见着老爸就跟见着宿管阿姨似的,中间隔着条银河系。所以说啊,关系里的沉默可比吵架杀伤力大多了。
咱小区上周电梯坏了三天,愣是没人报修。你猜物业怎么说?“住户都没反应,我们以为大家爱爬楼梯健身呢!”这波操作真是把“不闻不问”玩出了新高度。要我说,该较真的时候千万别佛系,毕竟安全这事儿开不得玩笑。不过话又说回来,有时候装傻充愣是不是也算种生存智慧?比如遇到七大姑八大姨催婚时...
前两天刷到个挺有意思的观点:现代人的“不闻不问”其实是种心理防护机制。就像我表妹,她看见朋友圈的焦虑贩卖帖就火速划走,美其名曰“精神隔离”。这招虽然能避免情绪内耗,但要是对所有事都这么冷漠,保不齐会错过重要信息。所以说嘛,咱们得在关心和自保之间找个平衡点,就像吃火锅掌握火候——涮老了没滋味,捞早了不熟透。
有个朋友最近跟我吐槽,说他发现邻居阳台冒烟都不敢多问,生怕被当成多管闲事。这事儿让我想起个冷知识:心理学上有个“旁观者效应”,就是人越多越容易集体装瞎。不过依我看呐,该出手时就出手,说不定你的一个提醒就能避免大麻烦。当然啦,具体操作还是得讲方法,别整得像侦探查案似的。
说到最后,其实“不闻不问”这把双刃剑怎么用,全看咱们的智慧。就像炒菜放盐,少了没味,多了齁嗓子。下次遇到需要表态的情况,不妨先深呼吸三次,问问自己:这个“不关心”的选择,是保护伞还是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