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sú zhī jiàn
成语解释:世人的庸俗见解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观点等
繁体字形:丗俗之見
英文翻译:vulgar or common-place point of view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世俗之见常被比作"看不见的围栏"。比如成语"人云亦云",原指跟着别人说同样的话,现在常用来形容没有主见。比如同事聚餐时,明明觉得某道菜味道普通,但听到周围人都夸赞,最后也点头附和说"确实不错"。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什么逻辑?
有人问:"为什么大家容易被世俗之见裹挟?"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给出答案:群体认同能带来安全感。就像成语"随波逐流"描绘的场景,江河中的浮木跟着水流漂动最省力。但若遇到暗礁,最先撞上的往往也是这些随波者。这提醒我们:顺应潮流固然轻松,但保持独立思考才是避险的关键。
个人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大学选专业时,金融、计算机被捧为"金饭碗",文学、哲学则被视作"不切实际"。当时若完全听从这些声音,可能就错过了后来在文创领域找到的热情所在。这让我意识到:世俗之见就像超市的导购牌,能指明常规路线,但特别想找的商品往往在冷门货架。
另一个有趣的成语是"三人成虎"。战国时期庞恭用这个寓言提醒魏王:当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虎,假的也会被信以为真。现代社会的信息茧房效应,让这个成语有了新解——算法推送的同质化信息,正在制造更多"三人成虎"的现代戏码。破解之道或许在于主动接触多元观点,就像吃自助餐要尝遍不同菜系。
有位读者曾问:"完全抛开世俗之见可行吗?"其实世俗智慧里也蕴藏千年积淀。比如"入乡随俗"强调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区分哪些是值得借鉴的经验,哪些是束缚思维的教条。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像整理衣橱那样定期清理观念:保留经典款,淘汰过时品,添置新样式。
最后看"特立独行"这个成语。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扶摇九万里,在麻雀看来是荒唐的举动,但正是这种"荒唐"成就了逍遥游。今天的创新者往往要经历相似的审视。当特斯拉最早提出电动车时,何尝不是汽车界的"荒唐"设想?世俗之见有时是磨刀石,能检验创意的真正锋芒。
站在十字路口时,不妨把世俗之见当作导航提示音:听听无妨,但方向盘始终握在自己手中。每个时代都在重新定义什么是"正常",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该跟着路标走,何时要自己插上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