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í xiàng zhī jiàn
成语解释:皮相:从表面上看。没有说到点子上的肤浅看法。
成语出处:郭沫若《序引》:“这种皮相之见,不识何以竟能深入人心而牢不可拔。”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肤浅看法
繁体字形:皮相之見
英文翻译:superficial opinion
皮:1.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牛皮。荞麦皮。碰掉了一块皮。2.皮子:皮箱。皮鞋。皮袄。3.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包袱皮儿。新书最好包上皮儿。4.(皮儿)表面:地皮。水皮儿。5.(皮儿)某些薄片状的东西:铅皮。豆腐皮儿。6.有韧性的:皮糖。7.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花生放皮了,吃起来不香了。8.顽皮:调皮。这孩子真皮。9.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老挨说,他早就皮了。10.姓。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4.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长相。聪明相。可怜相。狼狈相。2.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做一相。6.相态。7.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相马。8.姓。9.辅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12.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房子装修得金碧辉煌,主人一定很有钱吧?"说话的人盯着大理石墙面和吊灯啧啧称奇,却看不见屋主每月偿还的高额贷款。这种仅凭表象就下判断的现象,正是"皮相之见"的典型写照。
当同事小王开着新买的跑车来上班时,茶水间立刻飘起窃窃私语:"准是家里拆迁了!"但鲜有人知道他连续三年凌晨四点起床做代驾。人们总习惯用眼睛丈量世界,就像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就笃定整座冰山都是晶莹剔透的。
为什么人们容易犯皮相之见的错误呢?其实这源于大脑的认知捷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本能地用最快速度给事物贴标签。就像网购时只看商品封面图就加入购物车,直到拆开包裹才发现实物与图片相差甚远。这种思维惯性节省了时间,却也让我们错过了真实。
我曾在地铁遇见穿着破旧工装的大叔,身旁乘客都下意识挪远。直到看见他沾着水泥的手指正翻着《百年孤独》,才惊觉粗粝外表下藏着细腻灵魂。这件事让我明白,真正的认知应该像剥洋葱,耐心撕开层层表象,才能触达事物本质。
要突破皮相之见,不妨试试"三次呼吸法则":看到任何现象时,先深呼吸三次。第一口气观察表象,第二口气思考背景,第三口气探寻本质。就像看见公园长椅上发呆的年轻人,别急着定义他是失业者——也许他正在构思小说,或是用望远镜观察三百米外树枝上的啄木鸟。
在这个短视频主导注意力的时代,深度思考显得愈发珍贵。当我们学会用X光般的目光穿透表象,世界会展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就像品茶不该只看茶汤颜色,更要感受舌尖回甘;识人不能止步于衣着打扮,更要听懂那些没说出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