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è bù sī shǔ
成语解释: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繁体字形:樂不思蜀
英文翻译:have much enjoyment and forget to go back home
乐:[lè]1.快乐:欢乐。乐事。乐不可支。心里乐得像开了花。2.乐于:乐此不疲。3.笑:他说了个笑话把大家逗乐了。4.姓(与Yuè不同姓)。[yuè]1.音乐:奏乐。乐器。2.姓(与Lè不同姓)。[yào]1.爱好,喜爱:知者~水,仁者~[lào]1.用于地名:~亭,在河北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思:[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蜀:1.朝代名。1.三国之一。参同“汉”2.十国之一(903—925)。王建建立。建都成都,国号蜀,史称前蜀。为后唐所灭。3.十国之一(933—965)。孟知祥在成都建立。国号蜀,史称后蜀。为北宋所灭。2.四川的别称。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沉迷于眼前的享乐,忘了自己的根源或责任。举个例子,小明被公司外派到海滨城市工作半年,结果每天晒日光浴、吃海鲜,连老家母亲的生日都忘了打电话——同事开玩笑说:“你这是乐不思蜀,干脆定居算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成语常带点负面评价?其实它背后藏着个历史故事。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试探他是否思念故国,刘禅却说“此间乐,不思蜀”。表面看是及时行乐,实则暗讽人失去家国情怀。就像现在有些留学生刚出国时天天发朋友圈晒自由,三个月后却连中文都说得磕巴了,这算不算另一种“乐不思蜀”?
不过换个角度看,偶尔的“乐不思蜀”未必是坏事。上周邻居王阿姨跟着广场舞队去云南旅游,在山清水秀的村落住了十天,回来感慨:“手机没信号反而更自在,那几天真有点乐不思蜀。”这里没有责任需要逃避,纯粹是享受当下的美好,倒成了现代人难得的“心灵放假”。
我总觉得这个成语像面镜子,照见人性的两面。去年朋友辞职开民宿,最初三个月天天在洱海边喝茶看云,后来发现账本赤字才惊醒——可见暂时的沉醉可以理解,但清醒的自我觉察更重要。就像吃火锅时蘸料再香,总得记得锅里还在煮着菜呢。
现在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也算“乐不思蜀”,其实换个引导方式或许更有效。表弟高考后通宵打游戏,他爸没直接骂人,而是带他去游戏公司参观,结果孩子现在自学编程想做独立游戏。有时候,“不思蜀”的快乐里,可能藏着尚未觉醒的热情。
生活的智慧或许在于,既要有享受当下的豁达,也要有适时回望的清醒。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对着手机傻笑两小时,或是加班三个月没给父母打电话,不妨想想:这是健康的放松,还是该调整的“乐不思蜀”?答案往往就藏在内心某个被忽略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