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 lè bù wéi
成语解释:何:为什么;为:做。为什么不乐意做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对自己有益的事当然愿意去做。
成语出处:《再生缘》第79回:“讲到江三嫂原本算小,今见郡主出银,买他体面,何乐不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状语;表示当然可以
繁体字形:何樂不為
英文翻译:what is there against it
何:[hé]1.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2.副词,多么:何其壮哉!3.姓。[hè]古同“荷”,担。[hē]古同“呵”,谴责。
乐:[lè]1.快乐:欢乐。乐事。乐不可支。心里乐得像开了花。2.乐于:乐此不疲。3.笑:他说了个笑话把大家逗乐了。4.姓(与Yuè不同姓)。[yuè]1.音乐:奏乐。乐器。2.姓(与Lè不同姓)。[yào]1.爱好,喜爱:知者~水,仁者~[lào]1.用于地名:~亭,在河北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何乐不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其实它的意思特别接地气:既然有好处,为什么不去做呢?比如朋友喊你周末去爬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这时候你一拍大腿:“这么好的事,何乐不为?”你看,用起来是不是挺自然?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为什么不’有啥区别?”其实区别在于语气。“何乐不为”自带一种积极暗示——事情本身有吸引力,而“为什么不”可能带着犹豫甚至质疑。比如老板让你尝试新项目,回答“何乐不为”既表达了接受,又传递了信心,比干巴巴的“好吧”更有感染力。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记得去年社区组织垃圾分类志愿活动,邻居老王主动报名。有人问他:“又不给钱,图啥?”他笑呵呵地说:“能教孩子环保意识,还能认识新朋友,何乐不为?”你看,这四个字既能解释动机,又能化解质疑,简直是沟通利器。
工作中用起来也很合适。同事小李接到临时任务要优化报表模板,他不仅没抱怨,还主动加了可视化图表。后来部门表彰会上领导特意提到这事,小李私下跟我说:“反正要改,顺手多做一步能帮大家提高效率,何乐不为?”这种思维方式,既成就了团队,也点亮了自己的职场形象。
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如果面对明显有风险的事,比如朋友拉你投资不熟悉的领域,这时候再说“何乐不为”就不太合适了。成语虽好,关键还得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就像炒菜放盐,适量提鲜,过量可就要坏事儿了。
下次遇到两全其美的机会,不妨把“何乐不为”挂在嘴边。它不仅是句回应,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主动拥抱积极变化,把“不得不做”变成“值得去做”。这种微妙的转变,往往能让平凡的选择闪烁出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