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nián zhī xù
成语解释: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成语出处:《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储备
繁体字形:九年之蓄
英文翻译:Nine year savings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蓄:1.积聚;储存起来:蓄洪。2.心里藏着:蓄意。
提到“九年之蓄”这个成语,很多人会疑惑:这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其实它背后藏着古人对“长期准备”的智慧。比如老张家的果园,每年固定留出10%收入做养护基金,坚持十年后果树产量翻倍,这不正是“九年之蓄”的现实版吗?
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用九年这么久?其实数字九在这里是虚指,强调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小王每天背5个英语单词,三年后竟能流畅阅读原版小说。这种积累看似缓慢,但时间会让雪球越滚越大。
当代年轻人如何应用这个智慧?可以看看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某手机厂商十年前就开始研发折叠屏技术,当时市场根本不看好,如今却成为行业标杆。这种战略性储备思维,正是“九年之蓄”在商业领域的生动演绎。
有个有趣现象:越是变化快的时代,长期主义越显珍贵。我观察到身边朋友做自媒体,坚持原创三年的账号,粉丝黏性远超短期爆红的“网红号”。这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只长3厘米,第五年却每天蹿升30厘米。
当然,长期储备不等于盲目等待。就像农民存粮要防霉变,现代人储备知识也要定期更新。建议把大目标拆解成季度小目标,每完成一个阶段就做次“知识盘点”,既保持方向正确,又能及时修正路线。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瑞士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已持续60年,全国储存着够吃半年的小麦。这种居安思危的智慧,放在个人成长上同样适用。毕竟生活不会提前通知危机何时到来,但我们可以选择何时开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