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xīn huáng huáng
成语解释:惶惶:惊惧不安的样子。人内心恐惧不安。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
成语出处: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人心惶惶
英文翻译:jittery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惶:恐惧:惶恐。惊惶。
惶:恐惧:惶恐。惊惶。
提到“人心惶惶”,你可能会联想到一群人因为未知的威胁而焦虑不安的画面。比如:“公司突然传出裁员消息,办公室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家连午休时都在小声讨论去留。”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集体性不安的状态——它不是一个人的恐慌,而是一种在群体中蔓延的紧张情绪。
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人心惶惶”的境地?核心问题或许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假设你听说小区附近出现可疑人员,但物业迟迟未发布公告,这时候邻居群里各种猜测满天飞,有人说是小偷踩点,有人怀疑是逃犯流窜。这种信息真空状态,就像往滚烫的油锅里滴水,瞬间炸开无数种想象。
举个真实案例: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时,某些地区曾出现抢购生活用品的现象。超市货架被搬空,不是因为物资短缺,而是因为“别人都在抢,我不抢就吃亏”的心理在推波助澜。这种情况下,“人心惶惶”往往不是源于事实本身,而是源于对他人反应的预判。
有趣的是,这种群体性焦虑有时会自我消解。比如台风预警发布后,居民们最初可能囤积食物、加固门窗,但等到气象台更新路径图,明确显示台风转向,原先的紧张气氛又会像退潮般散去。这说明“人心惶惶”并非不可逆转,关键看是否有可信的信息源及时介入。
个人认为,面对群体性焦虑时,保持独立思考尤为重要。就像挤地铁时如果有人突然跑动,多数人会下意识跟着跑,却很少先确认是否真有危险。这种从众心理放大了“惶惶”的程度。如果我们能养成“先观察,再行动”的习惯,或许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恐慌。
最后想说,人类社会的进步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对抗“人心惶惶”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对雷电的恐惧,到现代人对经济波动的担忧,我们始终在寻找平衡点——既要保持适度的警惕,又要避免被恐慌牵着鼻子走。就像老话说的:“晴天备伞,饿时存粮”,做好准备而不自乱阵脚,或许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