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n shōu bìng cǎi
成语解释:亦作“兼收并采”。广泛收罗采用。
成语出处:宋·曾巩《谢章学士书》:“兼收并采,不遗偏材一曲之人者,此所以无弃材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术等
繁体字形:兼収並採
英文翻译:Eclectic
兼:1.把两份并在一起;加倍:兼旬(二十天)。兼程。2.所具有的或所涉及的不只一方面:兼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收:1.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收拾。收藏。收集。收篷。衣裳收进来了没有?2.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收回。收复。收税。没收。收归国有。3.获得(经济利益):收入。收益。收支。4.收获;收割:收成。秋收。麦收。今年早稻收得多。5.接;接受;容纳:收报。收留。收容。收礼物。收徒弟。6.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收心。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简直收不住了。7.逮捕;拘禁:收监。8.结束;停止(工作):收工。收操。收场。
并:[bìng]1.合在一起:归并。合并。把三个组并成两个。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并蒂莲。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3.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两说并存。相提并论。4.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所谓团结并非一团和气。5.并且:我完全同意并拥护领导的决定。6.用法跟“连”相同(常跟“而”、“亦”呼应):并此而不知。并此浅近原理亦不能明。[bīng]山西太原的别称。
采:[cǎi]1.摘取:采茶。2.选取;搜集:采用。采购。采风。3.挖取(矿藏):采矿。采油。4.神态;精神:丰采。兴高采烈。[cài]1.〔采邑〕也叫食邑、采地、封地。2.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封地的租税收入,作为卿大夫的俸禄。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秦汉后的采邑,只是把封地的赋税拨给受封者,作为其俸禄的“食邑”。3.欧洲封建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或功臣的领地。
“兼收并采”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广泛吸收、采纳不同的东西,听起来像是“学霸的购物车”——啥都往里装,但实际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策略。比如一家餐厅为了创新菜单,既保留了传统菜式,又尝试融合异国风味,结果吸引了一老一少两代食客。老板说:“做菜和做人一样,光守旧不够,光追新也不行,得‘兼收并采’才能长久。”
有人问:为什么要“兼收并采”?单攻一个方向不是更高效吗? 举个例子:智能手机的发展史就是典型答案。早期的手机要么主打续航,要么追求轻薄,但最终胜出的产品都是平衡了性能、设计和用户体验的“混合体”。单一优势可能赢得一时,综合能力才能赢得市场。
在知识学习领域更明显。有个程序员朋友,本职做人工智能,却常年订阅艺术杂志。问他为什么,他说:“代码解决逻辑问题,但创意需要跨界刺激。就像ChatGPT的训练数据包罗万象,人脑更需要‘兼收并采’。”这种观点在硅谷创业者中尤为常见,他们床头往往同时放着《孙子兵法》和《星际穿越》剧本。
可能会困惑: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都吸收不会变成“垃圾回收站”吗? 这里藏着成语的深层含义:采的是精华,收的是养分。就像蜜蜂采蜜不会见花就扑,而是选择含糖量高的花源。职场前辈有个比喻很形象:“知识储备要像中药铺,药材分门别类,需要时精准抓取配伍。”
观察教育领域的变化更能体会这点。北京某实验中学把编程课和陶艺课设为必修,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但校长解释:“手指捏陶土锻炼三维空间感,敲代码培养逻辑思维,这两者结合能激活不同类型的脑神经元。”这种教学实践,正是“兼收并采”在教育改革中的生动演绎。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越是顶尖的科研团队,成员背景差异越大。某生物实验室里,坐着前芭蕾舞演员改行的数据分析师,还有哲学博士转型的实验设计师。这种多样性不是偶然配置,而是刻意为之的“思维杂交”,因为突破性创新往往诞生在学科交叉地带。
最后想分享个生活观察:小区里健身最持久的那批人,既不盲目跟练刘畊宏,也不只做传统太极拳,而是自创了“广场舞+八段锦”的组合套路。这种民间智慧恰恰印证:真正持久的生命力,来自开放包容的兼收并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