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ǎn
  • zào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ǎn zào zhī jì

成语解释: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军事

繁体字形:减竈之計

英文翻译:How to reduce the focus

减灶之计的意思

减:1.从总体或某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削减。裁减。减员。偷工减料。五减三是二。2.降低;衰退:减价。减色。工作热情有增无减。人虽老了,干活还是不减当年!

灶:1.生火做饭的设备:灶台。煤气灶。2.指灶神:祭灶。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成语评论

减灶之计”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咱们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王最近在部门里负责项目,原本每天加班到晚上九点,后来他悄悄把工作时间缩短到七点,但依然保持高效完成任务。老板发现他“工作量减少但成果没打折”,反而觉得他能力提升了——这就是典型的减灶之计,表面上示弱,实际隐藏实力。

有人可能会问:减灶之计和“韬光养晦”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讲究隐藏实力,但减灶更侧重通过具体行动制造假象。比如战国时孙膑每天减少军营灶台数量,让敌人误以为齐军逃兵增多,这比单纯低调行事多了层主动设计的策略。

现代职场里怎么活用这个智慧?我观察到很多业务骨干会故意在非关键环节示弱。比如明明能当天完成的报告,偏要留到次日早晨交,既避免了被临时加塞更多任务,又让领导觉得TA在持续进步。这种策略用好了,确实能减少不必要的关注和压力。

不过要注意别玩脱了。去年我们公司就有个反面教材:小李为了显得游刃有余,把客户方案拖到最后才交。结果客户那边突发状况需要提前,他反而弄巧成拙。所以说减灶之计的精髓在于收放自如,就像炒菜掌握火候,该旺时旺该弱时弱。

最近看商业案例发现个有趣现象:某手机品牌新品发布前,官方账号突然减少更新频率,结果发布会当天流量暴涨。这种主动制造悬念的营销方式,本质上也是减灶之计的变形应用。可见这个两千年前的兵法智慧,放在今天依然有生命力。

说到底,减灶之计教会我们的是资源分配的智慧。与其时刻锋芒毕露消耗精力,不如学会在特定节点集中发力。就像跑马拉松的运动员,前半程保留体力,最后冲刺才能惊艳全场。这种张弛有度的生存哲学,或许正是现代人最该补上的一课。

减灶之计的造句

  1. 造句 孙膑用“减灶之计”,诱魏军追击,得魏军追到马陵,中了伏击,全歼魏军十万,魏将庞涓被迫自杀。
  2. 造句 增兵减灶……栾奕用的是增兵减灶之计。
  3. 造句 减灶之计,只可唬三岁小儿,我是甚人,敢来惑我?
  4. 造句 历史再次走进原本的轨道,庞涓中孙膑增兵减灶之计,追逐齐国的三万精骑进入了马陵道。
  5. 造句 包括先以增兵减灶之计大败彭脱,后又与皇甫嵩一起,以火攻大破波才。
  6. 造句 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两大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孙膑以"减灶之计"大败庞涓,为人们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