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ǎn bīng zhī jì
成语解释:缓:延缓。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繁体字形:緩兵之計
英文翻译:a plot to gain time in order to complete defense
缓:1.迟;慢:迟缓。缓步。缓不济急。2.延缓;推迟:缓办。缓期。这事缓几天再说。3.缓和;不紧张:缓冲。缓急。4.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昏过去又缓过来。蔫了的花,浇上水又缓过来了。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缓兵之计”?举个例子:公司里的小张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但手头已经堆满工作。他主动找到领导说:“这个项目需要更详细的市场调研,给我三天时间整理数据,这样方案会更扎实。”领导欣然同意。你看,他既没直接拒绝任务,又给自己争取了缓冲期——这就是典型的缓兵之计。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拖延症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目的性。比如学生考试前说“我需要多复习两天”,如果真是为了查漏补缺,就是缓兵之计;若只是逃避复习,就成了拖延。前者像足球运动员合理利用暂停,后者则像无目的性地把球踢出边界。
工作中见过太多这样的智慧运用。去年我们团队遇到客户临时加需求,项目经理没有硬扛,而是提议:“我们可以先做原型演示,收集更多用户反馈后再推进。”这个策略既保住了客户关系,又避免了团队盲目赶工。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里,懂得“战略性暂停”反而是种能力。
不过要注意火候。就像煮汤时关小火慢炖能更入味,但完全熄火汤会凉。曾经有位同事总用“再考虑考虑”应付决策,结果三个月后客户另寻合作方。缓兵之计的核心是争取时间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本身。
观察发现,善于使用这个策略的人往往具备两种特质:一是对事态发展的预判力,就像下棋多看三步;二是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好比医生争取到抢救时间后立即动手术。这种智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家长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时说:“我们先看完这本书再讨论”,往往比直接拒绝更有效。
最后分享个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缓兵之计或许能成为对抗焦虑的工具。当各种选择扑面而来时,不妨说句“给我24小时考虑”,给自己留出理性判断的空间。这就像暴雨中找个屋檐暂避,等雨势稍缓再重新出发,往往能走得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