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o
  • bīng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āo bīng zhī jì

成语解释: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处事或军事等

繁体字形:驕兵之計

英文翻译:stratagem of making the enemy conceited by showing weakness

骄兵之计的意思

骄:1.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戒骄戒躁。胜不骄,败不馁。2.猛烈;炎热:骄阳。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成语评论

提到“骄兵之计”,大家可能会疑惑:“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其实它指的是通过故意示弱或假装轻敌,让对手放松警惕,最后出其不意取得胜利的策略。比如古代战场上,将军明明兵力充足,却假装撤退,诱使敌人追击,结果反手包围对方——这就是典型的“骄兵之计”。

有人问:“现实中真的有人用这种策略吗?”当然有!比如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故事中,刘邦故意示弱,甚至装病避战,让项羽误以为他毫无威胁,最终刘邦却抓住机会壮大势力。这种“表面认怂,暗中蓄力”的操作,本质上就是骄兵之计的灵活运用。

换个角度看,现代职场中也能看到类似现象。比如团队竞标时,有人故意在会议上表现得漫不经心,让竞争对手误判形势,结果却在截止前拿出精心准备的方案。这让我想到:策略本身没有善恶,关键要看使用者的目的。就像菜刀可以切菜也能伤人,骄兵之计用得好是智慧,用不好可能变成欺骗。

或许有人担心:“用这种计谋会不会显得不够光明磊落?”其实任何策略都有两面性。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表面看是冒险,实则是基于对敌将心理的精准把握。我认为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既要保持竞争意识,又不能失去做人做事的底线。

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发现端倪。比如孩子为买玩具,先假装对零食毫无兴趣,等家长放松警惕时突然提出请求。这种“欲擒故纵”虽显稚嫩,却暗含骄兵之计的思维逻辑。有趣的是,当我们识破这类小计谋时,反而会为孩子的机灵劲儿会心一笑。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理解这类策略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既要保持清醒判断,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就像下棋时,高手往往会故意露出破绽引对手入局。但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既要有识破陷阱的眼力,也要有坚守本心的定力——这才是面对各种计谋时最稳妥的应对之道。

骄兵之计的造句

  1. 造句 这不过是贼首的骄兵之计,故意派些人来送死,让官军的统兵将领们马虎大意,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着了他们的道儿。
  2. 造句 天地良心,我那是骄兵之计,打入敌人内部破坏,目的就是设法分散他的注意力,间接为冯宇衡制造胜利的机会。
  3. 造句 回信言,此恐为敌方骄兵之计,不可轻敌。
  4. 造句 此乃骄兵之计,让他们以为我们不堪一击才不会防备我们。
  5. 造句 王信和诸将也讨论过多次,这些敌人明显是在用骄兵之计,来放松己方的警惕心,他们绝对是想要除掉自己这些人的。
  6. 造句 今日兵败,乃是我诱敌骄兵之计,诸位莫要放于心上。
  7. 造句 钟万仇又气又恨,知道还是中了那灰衣人的骄兵之计,心道:果然姜是老的辣,这老匹夫一贯算计别人,想不到老子如此谨慎,到头来还是中了这老匹夫的计。
  8. 造句 陆逊在荆州之战、彝陵之战中其实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方法,这就是骄兵之计,不知目睹了关羽之死的刘备为何还要上一次当?刘备对陆逊一直以“黄口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