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āo
  • huì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o huì zhī jì

成语解释: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出处:《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繁体字形:韜晦之計

英文翻译:the stratagem of concealing one 's true features

韬晦之计的意思

韬:1.弓或剑的套子。2.隐藏:韬光养晦。3.用兵的计谋:韬略。

晦: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晦朔。2.昏暗;不明显:晦涩。晦暝。隐晦。3.夜晚:风雨如晦。4.隐藏:晦迹。韬晦。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成语评论

韬晦之计”到底是个啥?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刚入职时发现同事个个爱表现,他却默默记下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三个月后提案时精准避开所有雷区,这就是韬晦之计——先观察,再行动。

有人问:“这和怂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目标感。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曹操眼皮底下种菜,表面沉迷农事,实际在等翻身机会。这不是认输,而是把“示弱”变成武器。

现代职场里,新人小张遇到抢功的上司怎么办?他选择把方案细节写成邮件抄送大领导,既保存实力又留证据。这种策略性低调,比硬碰硬更能保护发展空间。

有人疑惑:“会不会错失机会?”我观察过创业圈,真正突围的往往是那些前期闷声打磨产品的团队。就像竹子前四年只长3厘米,第五年却每天30厘米疯长——厚积薄发才是韬晦的精髓。

最近看国际新闻,某国通过降低关税吸引外资,三年后突然扶持本土产业链。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战略家都懂得把野心藏在谦逊的外衣下,时机成熟时才能后发制人。

信息爆炸的时代,过早亮底牌就像直播开盲盒。那些能控制节奏的人,往往在别人追热点时已悄悄布局新赛道。韬光养晦不是退缩,而是给成长留出呼吸的空间。

有位企业家说过:“锋芒是年轻人的特权,但智慧是成年人的铠甲。”在短视频充斥即时反馈的今天,能延迟满足的长期主义者,反而走得更稳更远。

韬晦之计的造句

  1. 造句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韬晦之计涂脂抹粉文过饰非。
  2. 造句 以韬晦之计(??),低调而猥琐地爬上栈道。
  3. 造句 定是信王的韬晦之计,想不到信王早有东山之志,咱们倒小瞧他了。
  4. 造句 又是什么人指点他行这韬晦之计呢?
  5. 造句 建安5年,刘备学圃于许田,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以青梅煮酒相邀刘备共论天下英雄。
  6. 造句 后来他的兄长被皇帝所杀,自己也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但刘秀以韬晦之计躲过了一劫。
  7. 造句 顺治皇帝成了摆设不说,还不得不有意纵情于嬉戏游乐,以为韬晦之计,避免受到多尔衮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