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ān xīn kè gǔ
成语解释:指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成语出处:闻一多《邓以蛰题记》:“也没有一篇不刊心刻骨,博大精深。只要你肯埋着头,咬着牙,在岩石里边寻求金子。”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印象很深
繁体字形:刊心刻骨
英文翻译:bear in mind forever
刊:1.削除;改正:刊谬补缺。刊误。2.刻:刊石。刊版。3.排版印刷:刊行。创刊。4.出版物。多指期刊。也指报上定期出的有专门内容的一版:丛刊。月刊。副刊。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刻:1.雕刻:刻图章。2.计算时间的单位。用钟表计时,十五分钟为一刻。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3.时间:即刻。立刻。4.形容程度深:深刻。刻苦。5.刻薄:尖刻。苛刻。6.同“克”。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刊心刻骨”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刀刻在心上一样疼,但它其实形容的是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比如,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时迷路的慌张,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能清晰感受到当时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的感觉——这种“忘不掉”的状态,就是刊心刻骨。
为什么有些事会让人记一辈子?或许因为当时的情绪太强烈了。邻居张叔总念叨三十年前妻子在产房门口的拥抱,他说那个瞬间的温度,比结婚誓言更让他刻骨铭心。你看,情感浓度才是记忆的保鲜剂。
我曾在古镇见过刻着游客名字的竹简手工艺品。老师傅用刻刀“刊”下每个笔画时说道:“现在的年轻人用手机拍照记录,但亲手刻下的痕迹,五十年后摸着凹痕还能想起当天的阳光味道。”这话让我突然明白,刊心刻骨的本质,是让记忆有了可触摸的载体。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刊心刻骨”?观察发现,那些被反复讲述的家庭故事,比如爷爷如何白手起家、母亲怎样在洪水中保住相册,往往都带着具体细节。这些细节就像老树的年轮,帮我们在快速流动的时光里找到锚点。
最近帮外婆整理旧物,翻到她用钢笔抄写的情诗。纸页泛黄但字迹清晰,她说这是年轻时“怕忘记重要的事”养成的习惯。这种主动雕刻记忆的行为,或许比电子存档更能抵御时间侵蚀。就像海边礁石上的贝壳化石,风雨冲刷后反而轮廓更鲜明。
下次遇到特别想记住的时刻,不妨试试用具体的方式留存:写封不会寄出的信,捡块石头画个符号,或者把某个场景编成简短的歌谣。这些带着体温的记录方式,可能比上万张云端照片更能让记忆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