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è gǔ bēng xīn
成语解释:谓仇恨极深。
成语出处:《北史·隋越王侗传》:“朕所以刻骨崩心,饮胆尝血,瞻天视地,无处自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刻骨崩心
英文翻译:Heartbreak
刻:1.雕刻:刻图章。2.计算时间的单位。用钟表计时,十五分钟为一刻。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3.时间:即刻。立刻。4.形容程度深:深刻。刻苦。5.刻薄:尖刻。苛刻。6.同“克”。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崩:1.倒塌:土崩瓦解。2.破裂:豆荚崩开了。两人谈崩了。3.被弹(tán)射的物体击中:注意,别崩了眼睛。4.旧指帝王死亡。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刻骨崩心”这个成语,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招式名,实际上它形容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楚或难以磨灭的记忆。比如有人经历重大变故后说:“那场车祸的场景,至今仍让我刻骨崩心。”这时你会疑惑:这种痛苦到底有多深?其实它比“难以忘怀”更强烈,就像刀刻在骨头上、心被撕裂的感觉。
举个例子,小王和交往十年的女友分手时,整夜盯着两人合照喃喃道:“那些约定要一起去的地方,现在想起来竟刻骨崩心。”这里藏着个有趣问题:为什么人们会用身体部位的词语表达情感?或许因为剧烈的情感冲击,真的会引发生理层面的疼痛反应,就像科学家说的“心碎综合征”。
在历史故事里,这种成语特别贴切。比如《史记》记载伍子胥过昭关时“发尽白”,后人评说“家仇国恨刻骨崩心,方有如此巨变”。这让我想到现代人面对挫折时,与其沉溺痛苦,不如学学古人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当然,白头发这事儿还是免了吧。
有个读者曾问我:“现在网络用语这么丰富,’刻骨崩心’会不会太老派?”我的观察是,恰恰在短视频泛滥的时代,人们反而需要这种高浓度的语言。试想直播博主说“这款甜品好吃到刻骨崩心”,是不是比“绝绝子”更有画面感?语言就像老酒,越沉淀越有味道。
最近看纪录片,有位汶川地震幸存者说:“不是忘不掉,是那些瞬间已经刻在骨头里了。”这话突然点醒我:成语的生命力,正来自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八百年前的痛和今天的痛,原来用的是同一种“语言编码”。下次遇到难以承受之事,或许可以默念:让此刻的刻骨崩心,变成未来的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