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è jī kè gǔ

成语解释:形容感受极深刻。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植《上责躬诗表》:“刻肌刻骨,迫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感受极为深刻

繁体字形:刻肌刻骨

英文翻译:Carved flesh and bone

刻肌刻骨的意思

刻:1.雕刻:刻图章。2.计算时间的单位。用钟表计时,十五分钟为一刻。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3.时间:即刻。立刻。4.形容程度深:深刻。刻苦。5.刻薄:尖刻。苛刻。6.同“”。

肌:肌肉,人体和动物体的一种组织。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而成。分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

刻:1.雕刻:刻图章。2.计算时间的单位。用钟表计时,十五分钟为一刻。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3.时间:即刻。立刻。4.形容程度深:深刻。刻苦。5.刻薄:尖刻。苛刻。6.同“”。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成语评论

说到“刻肌刻骨”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刻骨铭心”——确实,两者都用来形容极深的记忆或感受。但“刻肌刻骨”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小明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得膝盖流血,父亲那句“稳住重心,眼睛看前方”的叮嘱,成了他后来学任何技能时反复想起的话。这种身体记忆与精神触动双重叠加的体验,就是“刻肌刻骨”的鲜活写照。

有人问:“为什么用‘肌肉’和‘骨头’来形容深刻?”这其实藏着古人的智慧。肌肉代表可感知的切肤之痛,比如军训时站军姿到双腿发抖;骨头则象征内在的韧性支撑,就像运动员带着旧伤坚持训练。当某个经历同时激活这两种感受,就像在身体里安装了双重保险的记忆开关。

举个反例更容易理解:背单词时机械重复二十遍,第二天可能全忘光;但若是为了给异国恋人写情书而查字典,每个单词都会带着当时的雀跃心跳被记住。这说明情感参与度才是让记忆“刻肌刻骨”的关键催化剂。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情绪波动会增强海马体的记忆编码能力。

个人认为,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真正能达到“刻肌刻骨”程度的事物正在变少。我们每天刷着上百条短视频,但能沉淀下来的深刻体验就像沙漏里的细沙。或许该主动创造些“慢场景”——比如亲手做陶艺时指尖的黏土触感,或是徒步登山时肺部的灼热感——这些具身化的经历,比隔着屏幕的观看更能锻造持久记忆。

最后回到成语本身,它提醒着我们:深度体验需要身心共同在场。那些让你肌肉酸痛却嘴角上扬的经历,那些使骨头沉重却目光坚定的选择,最终会成为生命年轮里最清晰的纹路。正如老木匠雕刻时,每一道痕迹的深浅都取决于他投入的专注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