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à
  • è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uà yī bù èr

成语解释:指按照定价卖出,不打折扣。形容做事刻板。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新嫂嫂连忙改口道:‘魏老格人倒是划一不二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兼语式;作谓语、定语;指言行一致

繁体字形:划一不二

英文翻译:uniform

划一不二的意思

划:[huá]1.拨水前进:划船。划桨。2.合算:划得来。划不来。划得着。划不着。3.用尖锐的东西把别的东西分开或在表面上刻过去、擦过去:划玻璃。划根火柴。手上划了一个口子。[huà]1.计划:筹划。策划。2.同“画2”。[huai]见“㓦划”。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成语评论

划一不二”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严肃,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常年贴着“包子一律2元,不还价”,这就是典型的“划一不二”——价格固定,谁来了都一样。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场景需要这种“死板”的规则?答案很简单:它能减少纠纷,提高效率。比如超市结账时扫码计价,没人会为了价格和收银员吵架,因为系统早就“划一不二”了。

再比如职场中,很多公司规定“迟到半小时扣半天工资”。有人觉得不近人情,但换个角度看,这种“一刀切”避免了管理者凭主观判断处罚员工可能带来的不公平。这时候可能会问:难道没有例外情况吗?当然有,比如突发疾病或交通事故,但规则本身的存在是为了维护整体秩序,特殊情况可以通过额外流程申请豁免。

有趣的是,“划一不二”用得好能成事,用不好会坏事。比如教育领域,如果学校规定“作业未带一律算未完成”,确实能培养学生责任心,但也可能让忘带作业的诚实孩子受罚。这里隐藏着一个思考:规则是否需要保留人性化空间?我的观点是,核心规则可以“划一不二”,但执行时需要配套的救济机制,就像交通法规虽然严格,但允许行政复议。

观察身边现象会发现,越是需要快速决策的领域,越容易出现“划一不二”的规则。比如疫情防控期间的健康码判定标准,最初必须严格统一才能防止漏洞。但随着情况变化,后来逐步加入了人工复核通道。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规则刚性保障的是底线公平,而柔性调整维护的是个案正义。

或许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不是争论“该不该划一不二”,而是探索如何让智能系统更精准地区分适用场景。就像现在的停车场,既能通过车牌识别“一刀切”收费,又能为特殊车辆自动开通绿色通道。当科技能平衡规则与例外,“划一不二”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高效运转的齿轮,而不是束缚人性的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