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bù èr wèi
成语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生活俭朴
繁体字形:食不二味
英文翻译:have meal with only one dish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食不二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明每天午饭只带一个馒头加咸菜,同事问他为什么这么省,他笑着说:“我这叫‘食不二味’,省时间还能多写两行代码。”你看,成语用在这儿不仅形容生活简单,还暗含了专注目标的意味。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粗茶淡饭”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不二”二字。比如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不仅睡草堆,还坚持餐桌上永远只有一道菜——这不是因为他穷,而是用这种方式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复国目标。比起单纯描述饮食朴素,“食不二味”更强调通过限制选择来保持某种状态。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反而有了新解读。我的设计师朋友阿琳有个习惯:工作时桌上只放一杯清水。她说:“这算不算当代‘食不二味’?减少干扰项,创作效率能翻倍。”这种主动做减法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值得借鉴。
当然也有人质疑:总吃同样的东西不会腻吗?其实重点不在食物本身。就像健身达人的鸡胸肉套餐,看似单调却承载着明确目标。关键在于是否清楚自己“为何而简”——如果为了存钱旅行或完成项目,暂时的“食不二味”反而能带来更大自由。
有趣的是,现在有些餐厅反而在玩“反向操作”。比如东京有家米其林餐厅,每月只提供一道主菜,却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主厨的理念是:“真正的美味不需要选择焦虑。”这或许给古老成语增添了新注解:当品质足够精良时,单一反而成为特色。
说到底,“食不二味”更像面镜子,照出不同人的生活态度。有人看到限制,有人看到专注,还有人看到返璞归真的智慧。下次遇到总点同款咖啡的同事,或许可以会心一笑:这家伙说不定正在实践自己的“不二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