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bù èr jià
成语解释: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王烈传》“卒于海表”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烈居之历年,未尝有患。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社会风气好
繁体字形:市不二價
英文翻译:sell at a fair price
市:1.做买卖的地方:开市。上市。2.城市:市区。市容。3.行政区划单位。在中国有中央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市等。4.属于市制的(度量衡单位):市尺。5.买:市贱鬻贵。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价:[jià]1.价格:物价。调价。物美价廉。无价之宝。这个价可不贵。2.价值:等价交换。3.化合价的简称:氢是一价的元素。4.姓。[jie]用在某些状语的后面:成天价忙。震天价响。[jiè]称被派遣传送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
“市不二价”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市场上商品定价明确,不搞讨价还价,背后传递的是诚信经营的理念。比如,一家老字号糕点铺常年标价清晰,无论顾客是谁都按统一价格售卖,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说:“这店‘市不二价’,买得放心!”这种模式看似少了人情味,实则用透明规则建立了长期信任。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买东西都能砍价,市不二价会不会过时了?”其实不然。现代电商平台上的标价模式就是典型案例——同一商品对所有人显示相同价格,消费者不用费心比价,商家也省去了沟通成本。这种“不二价”反而让交易更高效,减少了因价格不透明引发的纠纷。
再举个例子,社区里的自助菜摊,菜筐上贴着价格标签,旁边放个零钱盒,全凭顾客自觉投币。摊主说:“我这儿市不二价,大家反而更乐意多照顾生意。”这种模式看似冒险,实则用信任换来了更稳固的客户关系。可见,商业的本质并非算计,而是互惠。
或许有人疑惑:“如果遇到成本上涨,市不二价岂不是让商家吃亏?”这里有个巧妙的平衡点。我曾见过一家咖啡馆,疫情期间咖啡豆涨价,店主直接在菜单旁贴出公告:“因原材料成本上升,本周拿铁上调3元,下周恢复原价。”顾客不仅没有抱怨,反而赞赏这份坦诚。这说明,“不二价”不等于死板,而是用清晰沟通维护公平。
个人看来,市不二价的智慧在于“化繁为简”。当社会越来越依赖算法定价、大数据杀熟时,这种直截了当的交易方式反而成了稀缺品。它像一面镜子,照出商业活动中最朴素的真理: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买卖双方都能走得更远。
下次遇到明码标价的店铺,不妨多停留片刻。那些敢于践行“市不二价”的商家,或许正在用最笨的方式,做最聪明的生意——毕竟,让人安心付钱的理由,从来都不是低价,而是值得托付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