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 dí shì jūn
成语解释:同“力均势敌”。
成语出处:《宋书·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宾语;形容双方力量相等
繁体字形:力敵勢均
英文翻译:Balance of power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敌:1.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军。2.敌人:仇敌。残敌。分清敌我。3.对抗;抵挡:所向无敌。寡不敌众。4.(力量)相等的:匹敌。势均力敌。
势:1.势力:权势。人多势众。仗势欺人。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来势。势如破竹。3.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势。地势。水势汹涌。4.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局势。大势所趋。5.姿态:手势。姿势。6.雄性生殖器:去势。
均:1.平;匀;相等:平均。势均力敌。2.副词。都:均好。均已完成。3.古又同“韵(yùn)”。
“力敌势均”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对决场景,但其实它在生活里随处可见。比如两个实力相当的足球队比赛,比分咬得很紧,观众屏住呼吸看最后谁进球——这不就是“力敌势均”吗?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势均力敌的比赛更让人揪心?”答案很简单:因为胜负难料!当双方都拼尽全力却难分高下时,观众反而更期待一个戏剧化的结局。
职场上也有类似的例子。假设两家公司争夺同一块市场,投入的资源、策略水平不相上下,这时候双方可能陷入拉锯战。有人会困惑:“这种僵持状态到底好还是不好?”其实利弊参半。好处是竞争能逼着双方创新,坏处是资源消耗巨大。但换个角度看,如果能找到差异化路径,僵局反而可能变成突破的契机——比如突然有人开发出新产品,瞬间打破平衡。
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里,“力敌势均”也有独特价值。比如夫妻俩吵架,如果一方总是强势压制另一方,关系容易失衡;但若两人能平等对话、互相制衡,反而可能越吵感情越好。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势均力敌的关系需要刻意维持吗?”我的观察是,真正健康的关系不需要刻意,就像跷跷板游戏,只要双方重量相当,自然能找到平衡点。
个人认为,“力敌势均”最妙的不是胜负结果,而是过程中的相互成就。就像打乒乓球时遇到水平相当的对手,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每个回合的攻防都能激发出更好的自己。这种状态其实暗含智慧: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急着压倒对方,保持势均力敌的张力反而能创造更大价值。下次遇到难分高下的情况时,不妨把这看作升级的跳板,而不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战场。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总处于绝对优势时,是否该主动寻找势均力敌的对手?我的建议是——当然要!就像登山者不会满足于爬小土坡,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与旗鼓相当者的较量中。毕竟,棋逢对手的快乐,可比独孤求败的寂寞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