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wàn
  • qi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wàn bā qiān lǐ

成语解释:形容相距极远。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4回:“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形容相距极远

繁体字形:十萬八千裏

英文翻译:One hundred and eight thousand li

十万八千里的意思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万:[wàn]1.数目。十个一千。2.比喻很多:万众。万般。3.副词。极;很;绝对:万没想到。万不得已。[mò]〔万俟〕复姓。俟(qí)。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成语评论

提到“十万八千里”,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西游记》里孙悟空翻跟斗的画面?这个成语最早确实出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原指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越的夸张距离,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差距极大或路途极其遥远。

比如同事老张最近感叹:“我原以为做PPT和写代码差不多,真上手才发现隔了十万八千里!”这句话生动展现了技能跨度大的现实——就像让游泳冠军突然去跳芭蕾舞,看似都是“动作”,实际需要完全不同的肌肉记忆。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导航软件显示地球周长才四万公里,十万八千里换算过来是五万四千公里,这数字是不是太夸张了?其实这正是成语的魅力所在,它用夸张手法强调“难以企及”的概念。就像我们说“等到猴年马月”,重点不在具体时间,而在表达遥遥无期。

记得去年帮表弟辅导作业,他指着地图上两个相邻省份说:“从郑州到武汉居然要五小时车程,简直十万八千里!”这个童言童语的例子说明,距离的远近其实带有主观感受。对孩子来说,坐车超过两小时就堪比长途跋涉,这何尝不是种可爱的“相对论”?

在科技领域,这个成语同样适用。某手机品牌发布会上,工程师直言:“我们的影像系统与三年前产品相比,已经是十万八千里的进步。”这种表达既凸显了技术迭代的速度,也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升级幅度——就像用智能手机对比老式胶卷相机,跨越的不仅是像素,更是整个影像时代的鸿沟。

生活中不妨多留意这类表达。上周在菜市场,听见卖菜阿姨打趣:“你说这有机蔬菜和普通菜味道差十万八千里?要我说啊,主要差在价格上!”这种接地气的幽默用法,反而让成语焕发新的生命力。语言就像河流,既有源头活水,也需要在流动中滋养两岸风景。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现代天文学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万公里,按成语的换算标准大约是七万六千里。看来在宇宙尺度面前,孙大圣的筋斗云也要甘拜下风。下次仰望星空时,或许能更深刻体会“十万八千里”承载的,不仅是距离丈量,更是人类对未知的永恒向往。

十万八千里的造句

  1. 造句 孙悟空会腾云驾雾,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
  2. 造句 高山流水,万籁俱静,惟泉水淙淙,疑是十万八千里外,月宫嫦娥抚琴击筑,明快的乐音把人带入了神仙境界。
  3. 造句 相隔十万八千里,却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迎接同一个节日,中秋,让月光送去我的祝福:团圆,快乐每一天!
  4. 造句 听了我的话,他恍然大悟,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速度向家中飞奔。
  5. 造句 在充满凉意的日子里,仿佛有一阵暖风,隔着十万八千里,穿过大山和小河向你吹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给你深深的祝福!重阳快到了,祝节日快乐!
  6. 造句 十万八千里,是我想你的距离。戴爱玲 
  7. 造句 是不是真的十万八千里,我倾尽年少的所有热情也无法和它靠近的距离呢?饶雪漫 
  8. 造句 有人心易变,三头五年就面目全非;也有人心如止水,十万八千里走过,初心不改。priest 
  9. 造句 玉手一挥,将西门庆晃落了十万八千里,西门庆跟斗一翻,便落在了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10. 造句 尼玛……SUV跟驾校那种老掉牙的神龙富康差十万八千里,我S7能练出个毛线来?虽说媳妇和爱车恕不外借,不过看她这样一脸诚恳我也就勉强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