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ān
  • suǒ
  • yán
  • hu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ān fū suǒ yán rú yī huì

成语解释: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成语出处:章炳麟《上李鸿章书》:“然其欲连盟中国,以措亚洲舄础之安,则千夫所言如一喙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千夫所言如一喙

英文翻译:A thousand words are like a beak

千夫所言如一喙的意思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夫:[fū]1.丈夫(zhàng·fu):夫妻。夫妇。姐夫。姑夫。2.成年男子:匹夫。一夫守关,万夫莫开。3.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渔夫。农夫。轿夫。4.旧时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夫役。拉夫。5.姓。[fú]1.指示代词。那;这:独不见夫螳螂乎?2.人称代词。他:使夫往而学焉。3.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喙:1.鸟兽的嘴。2.借指人的嘴:百喙莫辩。无庸置喙(无须插嘴)。

成语评论

千夫所言如一喙”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一千个人说话像一张嘴”,用来形容众人观点高度一致。比如在某个会议上,所有人突然异口同声支持某个方案,但仔细一看,其实是领导提前打了招呼,大家只是跟着点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当群体缺乏独立思考时,容易形成“回声壁效应”。比如社交媒体上某个话题被反复推送后,评论区会快速出现大量重复观点,甚至有人没看完文章就跟着喊口号。这种一致性看似团结,实则可能掩盖真实问题。

这种现象一定不好吗?未必。急诊室里医生喊“准备肾上腺素”,所有护士立即执行指令,这种高效协同能救命。但如果是商业决策时全员盲目附和老板的漏洞方案,就可能酿成大错。关键在于区分“合理共识”与“无脑跟风”。

我曾亲历过这样的场景:部门会议上新来的实习生突然指出方案里的数据错误,原本沉闷的会场瞬间被激活。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敢于打破“千夫一喙”的独立思考里。

如何避免陷入思维同质化?可以试试“三分钟沉默法”——遇到重大决策时,强制要求所有人先独立写下观点再讨论。就像吃火锅时,别急着把菜全倒进锅里,保留各自的鲜味才能调出好汤底。

下次听到所有人都说同样的话时,不妨多问一句:“大家是真认同,还是怕显得不合群?”保持适当的质疑精神,就像给思维开扇透气窗,既能看到蓝天,也能挡住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