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lǐ zhī zú
成语解释:原指千里马。后也用以比喻英俊的人才。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无千里之手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有用之才
繁体字形:千裏之足
英文翻译:A foot in a thousand miles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千里之足”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千里马的比喻,常用来形容拥有非凡才能的人。比如我们可以说:“这家初创公司虽然规模小,但团队里个个是千里之足,短短两年就做出了行业领先的技术突破。”这样的表达既点明了个人能力,又暗含集体智慧迸发的可能性。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如何成为“千里之足”?其实关键在于持续积累。就像马拉松选手不会突然拥有耐力,职场中的“千里之足”往往是在具体项目中,通过解决上百个技术难题、经历数十次方案迭代,才逐渐展现出卓越价值。某位工程师朋友曾分享,他保持每天研究两小时新技术文档的习惯,五年后果然成为团队的技术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千里之足”也需要适配的环境。就像古籍记载的伯乐相马故事,当代管理者更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我曾目睹某企业引入“创新孵化平台”,让基层员工的创意可以直接落地,结果当年就有3个普通职员提出的方案创造了千万级收益。这说明组织机制有时比个人天赋更能激发潜能。
在职业发展中,与其焦虑自己是否够得上“千里之足”的标准,不如专注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就像短视频领域既有专业团队制作的精品,也有素人凭借独特视角突围。有个做传统文化科普的博主,坚持用方言讲解历史,反而在年轻观众中意外走红——这种“非典型优势”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千里之足?
观察职场生态会发现,真正的“千里之足”往往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思维。就像新能源汽车工程师需要既懂机械原理又了解软件编程,现代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轨迹,更像是用不同色彩勾画出的能力拼图,最终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