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ān
  • yóu
  • m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ān lǐ yóu miàn

成语解释:比喻传达事情清楚确实。

成语出处:《旧唐书·房玄龄传》:“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传达事情清楚

繁体字形:千裏猶靣

英文翻译:A thousand miles of noodles

千里犹面的意思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犹:1.如同:虽死犹生。过犹不及。2.还;尚且:记忆犹新。困兽犹斗。3.姓。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成语评论

千里犹面”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和“见字如面”类似,意思是即使相隔千里,写信或传话时也能让人感觉像当面交谈一样亲切。比如:“虽然我和老同学分隔两地,但每次读他的信,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他的笑声,真应了那句‘千里犹面’。”这种表达,把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联结浓缩在四个字里。

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当面感”?在没有电话和视频的年代,书信是唯一远距离沟通的方式。古人写信时往往会模拟对话场景:开头写“展信佳,见字如晤”,结尾叮嘱“伏乞珍重”,就像真的在和朋友喝茶聊天。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让冷冰冰的文字有了温度。试想收到一封满是“之乎者也”的公文式信件,和读到带着口语化问候的家书,哪种更让人心头一暖?

有个有趣的例子:苏轼被贬海南时给弟弟苏辙写信,开头竟是“兀坐无侣,日与笔墨为伍”。明明是诉苦,却用调侃的语气,读来就像兄弟俩在拌嘴。这种“假装在场”的写作技巧,正是“千里犹面”的精髓——用语言的在场感弥补物理的缺席。

现代人还需要这个成语吗?视频通话时代,我们似乎不再需要想象对方的表情。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同事群里发“好的~”加波浪线,比冷硬的“收到”更显亲切;家人微信里60秒的语音方阵,比规整的文字更贴近生活气息。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千里犹面”?当我们在表情包和语音条中寻找更生动的表达时,本质上仍在追求那份超越距离的共鸣。

有个现象值得思考:越是依赖数字化沟通,人们反而越珍惜手写信件。日本车站的“未来邮筒”,台湾流行的慢递服务,都印证着“见字如面”的永恒魅力。就像我每年生日仍会收到祖母用毛笔写的红信封,那些微微晕开的墨迹,确实比手机通知栏里的祝福更让人心头颤动。

或许真正的“千里犹面”,不在于传递信息的速度,而在于能否在字句中注入真心。下次给远方亲友发消息时,不妨多打几个表情符号,多分享段生活趣事——毕竟在这个即时通讯的时代,我们比古人更有条件把“犹面”变成“真见面”。但如何让冰冷的屏幕承载温暖的对话,仍是每个数字公民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