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ě shā bù kě rǔ
成语解释: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世
繁体字形:可殺不可辱
英文翻译:Can be killed, can not be humiliated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辱:1.耻辱(跟“荣”相对):羞辱。屈辱。奇耻大辱。2.使受耻辱;侮辱:折辱。辱骂。丧权辱国。3.玷辱:辱没。辱命。4.谦辞,表示承蒙:辱临。辱承指教。
“可杀不可辱”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古代将军被敌军俘虏时,宁可选择英勇就义,也绝不向敌人低头求饶。这时候,部下会说:“将军常说‘可杀不可辱’,如今果然以死明志。”这个场景里,成语既体现了气节,也暗示了人物性格的刚烈。
为什么古人会认为“受辱比死亡更可怕”?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价值观的优先级。比如《史记》里记载的田横五百士,面对刘邦招降时集体自杀,用行动证明“人格尊严高于生命”。这种精神放到现代,就像有人宁愿辞职也不接受职场PUA,虽然极端,但确实存在。
现代人还适用这个成语吗?有个真实案例:某公司高管被诬陷贪污,虽然选择澄清真相会失去工作,但他坚持通过法律自证清白。事后他说:“工作可以再找,名声不能玷污。”这就是当代版的“可杀不可辱”,说明尊严意识始终存在于人性深处。
这个成语有没有反面教材?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就是个典型。他为了复国梦四处卑躬屈膝,最后众叛亲离。作者用这个角色暗示:失去尊严的妥协,反而会让人失去更多。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坚守底线或许会吃亏,但长远看能赢得尊重。
个人认为,“可杀不可辱”在法治社会需要辩证看待。比如遭遇网络暴力时,有人选择自杀证清白,这其实陷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更好的方式或许是像《让子弹飞》里姜文说的:“我要站着还把钱挣了”——既维护尊严,又智慧地解决问题。
不同文化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差异很有趣。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切腹自尽”,西方骑士精神里的“荣誉决斗”,本质上都是“可杀不可辱”的变体。这说明人类对尊严的追求是共通的,只是表达方式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下次遇到两难抉择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智慧。比如同事抢了你的功劳,是忍气吞声还是据理力争?这时候“可杀不可辱”不是教人硬碰硬,而是提醒:维护尊严的方式有很多种,关键是要找到既坚定又不失体面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