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成语解释: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成语出处:语出《礼记 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士可殺不可辱
英文翻译:A scholar prefers death to humiliation
士:1.古代指未婚的男子。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3.士人:士农工商。4.军人:士兵。士气。5.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士。中士。下士。6.指某些技术人员:医士。护士。技士。助产士。7.对人的美称:烈士。勇士。女士。8.姓。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辱:1.耻辱(跟“荣”相对):羞辱。屈辱。奇耻大辱。2.使受耻辱;侮辱:折辱。辱骂。丧权辱国。3.玷辱:辱没。辱命。4.谦辞,表示承蒙:辱临。辱承指教。
“士可杀不可辱”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接受尊严被践踏。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人有骨气、重气节。比如《史记》里有个故事: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国故意让他钻狗洞进城,晏子立刻反驳:“出使狗国才钻狗洞,难道楚国是狗国吗?”他宁可僵持不下,也不愿受这种侮辱,这就是典型的“士可杀不可辱”。
有人会问:“命都没了,还要尊严干什么?”其实,这句话的核心不是鼓励人盲目送死,而是强调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比如现代职场中,有人被领导当众羞辱,选择辞职抗议。表面看损失了工作,但他维护了自我认同,反而可能赢得他人尊重。这种选择背后,正是对“尊严比短期利益更重要”的坚持。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气节。比如遇到网络暴力时,有人选择沉默忍受,有人则选择用法律维权。后者虽然耗费精力,却传递了“底线不容侵犯”的态度。就像古人说的:“宁可站着饿死,不跪着吃饱。”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有些东西确实值得守护。
可能有人质疑:“太固执会不会活得太累?”这里有个误区需要澄清:气节不等于钻牛角尖。比如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是因为他忠于民族大义;但如果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赌气,那叫任性而非气节。真正的“不可辱”,应该建立在清醒的价值判断上。
最后看个生活化的例子:小区物业乱收费,张大爷据理力争三个月,终于让物业公开道歉。邻居劝他“别较真”,他却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要个公道。”这种较真精神,正是“士可杀不可辱”在当代的生动演绎——守护的不仅是个人权益,更是对公平原则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