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ng shēng gòng qì
成语解释: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成语出处: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繁体字形:同聲共氣
英文翻译:congenial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共:[gòng]1.相同,一样:共性。共同。同甘共苦。2.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难与共。休戚与共。3.一起,一齐:共鸣。共勉。共议。共处(chǔ)。4.总计,合计:共计。总共。5.与,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6.“共產党”的简称。[gōng]1.古同“恭”,恭敬。2.古同“供”,供奉,供给。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同声共气”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公司团队接到紧急项目时,所有人主动加班、互相补位,连讨论方案时的语气都出奇一致,这就是“同声共气”的体现——大家不仅目标相同,连行动节奏和情绪都高度契合。
有人可能会问:“同声共气”和“团结一致”有什么区别?其实前者更强调群体中自然形成的默契。就像小区里自发组织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没人强制要求,但大家每天准时到岗,用相似的话术向居民解释规则,这种无需指挥的协调感才是成语的精髓。
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家庭。我见过一对结婚四十年的老夫妻,早餐时一个刚拿起酱油瓶,另一个已经把装煎蛋的盘子推了过来。这种无需语言的配合,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诠释“同声共气”的力量。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个人主义,但我的观察恰恰相反。在远程办公成为常态的今天,高效团队往往拥有“同声共气”的特质:成员们会不约而同地在文档里用相同颜色的批注,在会议前自发准备好可视化数据,这种隐性共识能节省大量沟通成本。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默契能刻意培养吗?从个人经验看,关键不在于制定多少条规,而在于创造共同经历。去年参加戈壁徒步时,最初陌生的队友们经过三天共患难,第四天清晨收拾帐篷的动作整齐得像流水线作业,连哼的歌都变成了同一首。共同的体验确实能加速群体的共鸣。
如果把视野放大,疫情期间社区团购群的运作模式就是现代版“同声共气”。年轻人在群里接龙买菜,会主动把独居老人的需求顶到前排;遇到配送延迟时,没有人抱怨,反而集体修改备注栏为“志愿者辛苦了”。这种自发的秩序维护,让冰冷的屏幕传递出了温度。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这个成语的当代价值。当AI开始介入人际沟通时,人类群体中那些无法被算法计算的共鸣瞬间——比如全班学生突然为讲错课的老师齐声鼓掌解围——反而显得愈发珍贵。这种温暖的同频共振,正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