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yáng tiān xià
成语解释:形容名声极大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8回:“瓶儿罐儿也有两个耳朵,你须曾闻我等十节度使累建大功,名扬天下,大将王文德么?”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全国闻名
繁体字形:名揚天下
英文翻译:Famous in the world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扬:1.高举;向上升:扬手。扬帆。2.在空中飘动:飘扬。飞扬。3.往上撒:扬场。4.传播出去:宣扬。5.称赞:颂扬。表扬。6.指江苏扬州:扬剧。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提到“名扬天下”的成语,很多人会想到“家喻户晓”“如雷贯耳”这些词。但你知道它们为何能流传千年吗?举个具体例子:当人们形容一个人突然成功时,常说“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三年不飞,飞必冲天。短短四个字,既包含了厚积薄发的智慧,又暗藏逆袭的戏剧性,自然容易被人记住。
有人问:成语的生命力从何而来?试看“画蛇添足”这个案例。明明讲的是多此一举的道理,可当我们在工作会议上看到同事反复修改已经完美的方案时,脱口而出的还是这个两千年前的典故。这种跨越时空的精准映射,让成语就像文化基因,深深植入我们的语言系统。
现代生活中,成语是否过时了?去年某科技公司新品发布会上,CEO用“破釜沉舟”形容研发投入,台下掌声雷动。这让我想起小区里教孙子背成语的张大爷说的:“老树发新芽,老词说新事。”成语的妙处在于,它既是历史文化的压缩包,又是现实问题的解码器。
有趣的是,某些成语正在经历“变形记”。比如“三人成虎”,原指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真,现在年轻人用它调侃网络热搜的传播规律。这种语义迁移看似偏离本意,实则延续了成语“以古喻今”的核心功能。就像老家门前的石板路,虽然走的人换了新鞋,但青石上的纹路依然清晰。
个人看来,成语最大的魅力在于“留白艺术”。当我们说“塞翁失马”,不必解释边塞老翁的具体遭遇,听者自会代入各自的人生经历。这种点到为止的表达,在信息爆炸时代反而显得珍贵。上周帮邻居调解家庭矛盾时,我用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七岁孩子都能听懂其中智慧。
语言学家发现,成语使用频率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江浙人爱说“近水楼台”,北方人偏好“快刀斩乱麻”。这种现象恰似方言里的调味料,让同一道文化大餐呈现不同风味。或许再过百年,今天的热词“内卷”“躺平”也会演变成新成语,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