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
成语解释: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英文翻译:If the country is going to die, there will be evils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将:[jiāng]1.副词。就要;快要:天将下雨。2.介词。把;拿:将革命进行到底。将功赎罪。3.下象棋时直接攻击对方的将或帅:将军。4.带领;搀扶:将幼弟而归。扶将。5.做:慎重将事。6.休养;调养:将养。7.文言副词。又;且:将信将疑。8.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赶将上去。[jiàng]1.军衔名。将官。在校之上。2.泛指军官:将士。损兵折将。3.带;率领:将兵。[qiāng]请;希望:《将进酒》。
亡:[wáng]1.逃:逃亡。流亡。2.失去:亡佚。亡羊补牢。3.死:伤亡。死亡。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wú]古同“无”,没有。
必:1.必定;必然:我明天三点钟必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2.必须;一定要:事必躬亲。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有一定的条件。3.姓。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妖:1.妖怪:除妖。妖魔。妖精。2.邪恶而迷惑人的:妖言。妖术。妖道。妖人。3.装束奇特,作风不正派(多指女性):妖里妖气。4.艳丽;妩媚:妖娆。妖冶。
孽:1.邪恶:妖孽。2.罪恶:造孽。罪孽。3.不忠或不孝:孽臣。孽子。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句成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字面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即将衰败时,总会出现各种反常现象或引发混乱的人物。例如:“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灾频发,民间流传‘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反映出人们对时局的悲观判断。”
为什么用“妖孽”比喻乱象?这里的“妖孽”并非指鬼神,而是指违背常理的人或事。比如某企业因内部腐败濒临破产,员工私下议论:“公司都快垮了,难怪最近冒出这么多奇葩规定,真是应了那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种比喻既形象又带着无奈的自嘲。
现代还能套用这个说法吗?某互联网社区出现大量虚假信息时,有用户评论:“平台管理越来越乱,谣言满天飞,简直像‘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不过要注意,这类表述更多是情绪宣泄,而非严谨分析。与其归咎于“妖孽”,不如关注制度漏洞或监管缺失。
个人生活中有类似场景吗?当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恶性循环,比如长期熬夜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或许可以调侃:“我这日子快过不下去了,难怪最近总遇到糟心事。”但更重要的是立即调整作息,切断负面连锁反应。
在我看来,这句成语的价值不在于预测灾难,而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系统性问题。就像家里水管漏水,与其抱怨“房子要塌了”,不如及时查找裂缝。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困境,往往源于长期积累的矛盾,而非某个突然出现的“妖孽”。保持清醒认知与积极行动,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下次听到有人用这个成语时,不妨多问一句:“你说的‘妖孽’具体指什么?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这种思考方式,或许比简单归咎于神秘力量更有建设性。毕竟,真正的转机往往始于直面问题,而非妖魔化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