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ōng cái zhī yì
成语解释:谊:交情。在钱财上互通有无、互相支援的交情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你虽是个便家,况你我还有通财之谊;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许多银子?”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交往等
繁体字形:通財之誼
英文翻译:The friendship of making money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财:1.钱和物资的总称:财产。财物。理财。2.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谊:交情:友谊。情谊。深情厚谊。
“通财之谊”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说白了就是朋友之间能互相借钱、共享资源的情分。比如老张创业缺钱,老王二话不说掏出积蓄支援,这种信任和慷慨就是“通财之谊”的典型表现。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大家都讲利益,这种情谊还存在吗?其实关键看关系深浅。比如同事小刘突发急病,几个要好的同事凑钱帮他垫医药费,事后小刘分期还款也没人催——这种既有经济支持又不伤感情的互动,正是“通财之谊”的现代版本。
另一个常见场景是家族内部。表弟买房首付差5万,表哥主动提出无息借款,还开玩笑说“等你装修好了我来蹭饭”。这种既有实际帮助又保持轻松氛围的方式,既维护了亲情,又避免了金钱纠纷。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越是注重长期关系的人,越容易建立通财之谊。邻居王阿姨经常帮独居的李奶奶代购日用品,李奶奶偶尔送些自制酱菜作为回报。这种非等价的物质往来,反而让邻里关系更温暖。说到底,通财之谊的核心不在于金额大小,而在于那份“你需我在”的心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谊需要清晰的边界。朋友间借钱最好立个字据,既保持信任又明确责任。就像开餐馆的老赵说的:“亲兄弟明算账,借条写得清楚,友情才能长久。”毕竟再好的关系,也经不起经济纠纷的反复拉扯。
从个人经历看,通财之谊更像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去年我出差时电脑突然坏了,合作伙伴主动借我备用机应急,后来我请他们团队吃了顿火锅。这种有来有往的互助,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为后续合作埋下了善意的种子。
说到底,通财之谊的本质是人际关系中的弹性空间。它既不是赤裸裸的交易,也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在彼此舒适区内搭建的互助桥梁。当金钱往来能成为加深关系的契机而非负担时,这份情谊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