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ān bù pà,dì bù pà
成语解释:形容无所畏惧,什么都敢干。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老爷小时何曾像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胆大
繁体字形:天不怕,地不怕
英文翻译:fear nothing in heaven or on earth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怕:1.害怕;畏惧:老鼠怕猫。任何困难都不怕。2.禁受不住:瓷器怕摔。3.担心:他怕你不知道,要我告诉你一声。4.表示估计,有时还含有忧虑、担心的意思:这个瓜怕有十几斤吧。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怕要出大问题。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怕:1.害怕;畏惧:老鼠怕猫。任何困难都不怕。2.禁受不住:瓷器怕摔。3.担心:他怕你不知道,要我告诉你一声。4.表示估计,有时还含有忧虑、担心的意思:这个瓜怕有十几斤吧。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怕要出大问题。
说到“天不怕,地不怕”,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或许是一个站在悬崖边准备跳伞的人,或者是一个面对千军万马依然淡定的将军。这成语表面看是形容人无所畏惧,但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吗?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张刚毕业就决定创业,朋友劝他“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他却笑着说:“天不怕地不怕,试过才知道行不行。”结果他的生鲜配送项目三年内覆盖了八个城市。这时候有人问:“不怕失败的人真能成功吗?”其实关键在于,这类人的“不怕”不是鲁莽,而是评估风险后依然选择行动——就像高空走钢丝演员,看似胆大包天,实则脚下有安全网。
换个角度想,为什么有人能做到“天不怕地不怕”?或许和成长环境有关。比如小李从小跟着地质勘探队的父母走南闯北,亲眼见过父亲在塌方现场指挥救援。这种经历让他觉得“危险”更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而不是令人腿软的障碍。
不过我个人觉得,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选择性无畏”。去年有个新闻,程序员老王辞去高薪工作去沙漠种树,面对亲友质疑,他回应:“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了后悔没干过这事。”三年后他的梭梭林不仅固沙成功,还成了网红打卡地。这故事里藏着个冷知识:真正无所畏惧的人,往往害怕的不是具体事物,而是错过人生可能性。
再来看个反例:刚学自行车的小孩摔得膝盖流血,却立刻爬起来说“我才不怕”,第二天照样骑车上学。这种“天不怕地不怕”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有趣的是,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面对挑战时分泌的多巴胺,在克服恐惧后反而会暴涨——或许勇敢本身就是一种奖励机制。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天不怕地不怕”需要搭配一个反义词,你会选什么?我倾向于“心存敬畏”。就像深海潜水员既敢潜入万米海沟,又严格遵守每一道安全程序——真正的无畏,恰恰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