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ǎo shàn jí è
成语解释: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
繁体字形:好善嫉惡
英文翻译:love the good and hate evil
好:[hǎo]1.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好人。好东西。好事情。好脾气。庄稼长得很好。2.合宜;妥当:初次见面,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3.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好看。好听。好吃。4.友爱;和睦:友好。好朋友。他跟我好。5.(身体)健康;(疾病)痊愈:体质好。身子比去年好多了。他的病好了。6.用于套语:好睡。您好走。7.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外边太冷,穿好了衣服再出去。坐好吧,要开会了。8.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束等语气:好,就这么办。好了,不要再说了。9.反话,表示不满意:好,这一下可麻烦了。10.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用法跟“多”相同:哈尔滨离北京好远?[hào]1.喜爱(跟“恶”wù相对):嗜好。好学。好动脑筋。好吃懒做。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善:1.善良;慈善(跟“恶”相对):善举。善事。心怀不善。2.善行;善事(跟“恶”相对):行善。劝善规过。3.良好:善策。善本。4.友好;和好:友善。相善。亲善。5.熟悉:面善。6.办好;弄好:善后。善始善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擅长;长于:善战。多谋善断。8.好好地:善自保重。善为说辞。9.容易;易于:善变。善忘。10.姓。
嫉:1.忌妒:嫉贤妒能。2.憎恨:嫉恶如仇。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好善嫉恶”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说白了就是“喜欢善良,讨厌邪恶”。比如有人看到老人摔倒立刻去扶,却对地铁上乱扔垃圾的人皱眉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双标”心态?其实这和人天生的道德感有关——善良行为让人感到安全,而邪恶行为触发警惕本能。
举个历史例子,包拯审案时总对冤屈百姓和颜悦色,对贪官污吏却铁面无私,这种反差形象让成语有了鲜活注解。不过现代人可能会问:嫉恶如仇会不会显得太偏激?比如同事工作失误,是该直接批评还是先了解原因?这时候就需要在“嫉恶”和“包容”之间找平衡,毕竟现实中的善恶界限往往没那么清晰。
我曾在社区做志愿者时深有体会:帮独居老人修水管是“好善”,但面对总占公共车位还理直气壮的邻居,直接吵架反而激化矛盾。后来在物业协调下装了智能地锁,既解决问题又避免冲突。这说明“嫉恶”也需要智慧,就像成语里没说要用什么方式去“嫉恶”——是拍案而起,还是用机制化解?
有个有趣现象:越是重视“好善”的人,往往对“恶”的容忍度越低。就像父母教育孩子时,夸完拾金不昧转身就训斥撒谎,这种鲜明对比反而让孩子更快建立是非观。但成年人世界里,可能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方式。比如朋友借钱不还,该不该绝交?这时候既要守住原则,也要考虑对方难处。
说到底,“好善嫉恶”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更像需要调节亮度的台灯。保持对善良的向往,对恶行的警惕,同时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态度,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最佳打开方式。就像春天的园丁,既要勤快浇水,也要及时除草,但用什么工具、使多大力气,全看具体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