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i rén bù qiǎn
成语解释:给别人的损害非常之大。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5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儿惊风,害人不浅。”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害人不淺
英文翻译:cause infinite harm to peole
害:1.祸害;害处(跟“利、益”相对):灾害。虫害。为民除害。吸烟对身体有害。2.有害的(跟“益”相对):害虫。害鸟。3.使受损害:害人不浅。你把地址搞错了,害得我白跑了一趟。4.杀害:在数日前被害。5.发生(疾病):害眼。害了一场大病。6.又同“曷”hé。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浅:[qiǎn]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跟“深”相对,2.—3.同):浅滩。水浅。屋子的进深浅。4.浅显:浅易。这些读物内容浅,容易懂。5.浅薄:功夫浅。6.(感情)不深厚:交情浅。7.(颜色)淡:浅红。浅绿。8.(时间)短:年代浅。相处的日子还浅。[jiān]形容流水声。
“害人不浅”这个成语,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紧。它到底指哪些事情呢?简单来说,就是某些看似普通的行为或观念,长期积累下来可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人深陷困境。比如父母过度保护孩子,表面上是爱,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这算不算害人不浅?
有人可能会问:“生活中真有这么多隐形陷阱吗?”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短视频平台上的“暴富教程”。这些内容往往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比如“三天赚十万”,但实际操作要么涉及灰色地带,要么需要先交学费。许多人因此浪费了时间金钱,还养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打着“成功学”旗号的误导,算得上典型的害人不浅。
再比如保健品市场。商家把普通维生素片包装成“抗癌神药”,利用中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心理。我邻居张阿姨就花光退休金买了半屋子“磁疗枕”,结果颈椎病反而加重。这类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信息不对等和认知局限如何成为害人利器的帮凶?
说到个人观点,我认为“害人不浅”现象之所以普遍,往往源于两个极端:要么过分相信权威,要么盲目追求捷径。就像那些被P2P理财坑害的投资者,既缺乏金融常识,又被高收益蒙蔽了判断力。其实防骗的关键,在于建立自己的知识过滤网——遇到天上掉馅饼的事,先问三个为什么。
有趣的是,现代社会还出现了新型“温柔陷阱”。比如社交软件里的完美人设,让年轻人产生外貌焦虑;算法推荐的同质化内容,让人思维越来越狭隘。这些看似无害的日常,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模式。这时候更需要保持清醒,就像吃火锅时要配凉茶解腻,面对信息爆炸也要学会主动筛选。
最后想说的是,识别“害人不浅”的陷阱,本质上是对自我认知的升级。与其担心被伤害,不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在这个信息混杂的时代,能保护我们的不是筑起高墙,而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下次遇到可疑的事情,不妨先按下暂停键,给自己泡杯茶的时间冷静思考——这或许就是最实用的防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