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ú rén bù rú qiú jǐ
成语解释: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裘人不如裘己
英文翻译:It's better to ask for others than yourself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己:1.自己:知己知彼。舍己为人。严于律己。2.天干的第六位。见〖干支〗。3.姓。
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忍不住想求助外援,但“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到底怎么用?举个常见的例子:小张的电脑突然死机,急着赶报告的他第一反应是打电话问同事。可转念一想,他决定先查查系统日志,结果发现只是软件冲突,重启后问题解决了。这时候他可能会感慨:“与其等别人帮忙,不如自己动手试试。”
有人问:为什么遇到问题先靠自己更好?答案藏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像学骑自行车,如果总让父母扶着后座,可能永远找不到平衡感;自己反复摔几次,反而能掌握窍门。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比直接获得答案更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看另一个场景:小李想学做红烧肉,每次都让妈妈视频指导。直到某天网络故障,她不得不翻着糊掉的菜谱自己摸索,结果意外做出了全家称赞的味道。这时候才明白——依赖他人就像用拐杖走路,虽然稳当,却会弱化自己的“肌肉”。
不过,完全不需要他人帮助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主动”二字。比如团队项目遇到瓶颈时,小王没有直接甩锅给组员,而是先梳理问题清单,带着具体方案再和大家讨论。这种“先自助后互助”的模式,往往比两手一摊等救援更有效率。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现代职场中,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员工晋升更快。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展现出两种关键素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以及主动突破认知边界的勇气。就像玩拼图,自己尝试过的碎片连接,会比别人直接告诉你位置记得更牢。
最后分享个观察: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答案变得异常容易。但随手就能百度到解决方案时,反而容易忽略思考过程。就像总用导航的人会变成“路痴”,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可能让我们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下次遇到问题时,不妨给自己留十分钟的思考时间,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到底,“求人不如求己”不是要当孤胆英雄,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肌肉记忆。当你能从容应对生活抛来的各种状况,那种掌控感,就像在风雨中稳稳撑开自己的伞。毕竟,人生的路标可能模糊,但脚步的方向终究要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