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án
  • d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 rán bù dòng

成语解释: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繁体字形:寂然不動

英文翻译:quiescence

寂然不动的意思

寂:1.寂静:沉寂。寂寥。寂无一人。万籁俱寂。2.寂寞:枯寂。孤寂。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成语评论

寂然不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处于极度安静、毫无动静的状态。比如:“深夜的图书馆里,连翻书声都消失了,桌椅寂然不动,仿佛时间在此凝固。”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能让读者瞬间联想到绝对的静谧。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形容物理空间的安静吗?”其实不然。在描写人物时同样适用:“老张听完消息后寂然不动,手里的茶杯悬在半空,连呼吸声都轻得几乎听不见。”这里既刻画了肢体静止,又暗示了内心的剧烈震荡——表面的平静与内在的情绪形成了巧妙反差。

更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在抽象场景中。比如形容市场变化:“当其他股票剧烈波动时,这支基建股却寂然不动,像锚定在风暴中的巨轮。”这样的比喻不仅生动,还传递出稳定可靠的价值判断,比直接说“股价平稳”更有感染力。

个人认为,现代人尤其需要体会“寂然不动”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定力比盲目行动更重要。就像冲浪者等待合适浪头的耐心,或是画家在落笔前的深思,这种静止不是懈怠,而是积蓄能量的过程。

或许我们会疑惑:“如何区分寂然不动和消极躺平?”关键在于内在状态。前者是主动选择的有意识暂停,如同弓箭手拉满弓弦的蓄力瞬间;后者则是被动放弃的停滞状态。观察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发现同样的静止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下次看见纹丝不动的景观,不妨多停留三秒。墙角晒太阳的老猫,博物馆的青铜器,甚至是地铁里闭目养神的上班族,这些寂然不动的画面里,都藏着等待被解读的故事。有时候,静止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表达。

寂然不动的造句

  1. 造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程颢 
  2. 造句 撒上2:9他必保护圣民的脚步,使恶人在黑暗中寂然不动。人都不能靠力量得胜。
  3. 造句 他们都寂然不动地坐着,冥想这个东西多么好.
  4. 造句 迷蒙之中呈现出来的那庞然大物,十分壮观,寂然不动而气度非凡,那就是中国的长城。
  5. 造句 他必保护圣民的脚步,使恶人在黑暗中寂然不动。人都不能靠力量得胜。
  6. 造句 耶和华啊,因你膀臂的大能,他们如石头寂然不动,等候你的百姓过去,等候你所赎的百姓过去。
  7. 造句 何谓静?寂然不动谓之静,心无挂碍谓之静,无思无虑谓之静,身心合一谓之静,融于自然谓之静,合乎大道谓之静。
  8. 造句 惊骇恐惧临到他们,耶和华阿、因你膀臂的大能、他们如石头寂然不动、等候你的百姓过去、等候你所赎的百姓过去。
  9. 造句 在陆芸娘凄厉的尖叫声中,白东石的身子便如同断了线的纸鹞一般飞至七丈开外,扑倒在地上,寂然不动,汩汩的鲜血从他的身下流出,殷红了大片的白雪。